东阳木雕是一门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因其产于浙江省东阳市而得名。在东阳,以“匠”称呼的有木匠、泥水匠、石匠等25种,以“工”称呼的有雕刻工、缝工、染工等46种,由此造就了东阳“百工之乡”的声誉。
百工之中,以木雕名气最大。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在千年时光中雕琢出独特的艺术语言。2006年,东阳木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01-东阳木雕溯源
东阳木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据推测,在宋代已经发展成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早期匠人多从事木版印刷刻字,后期主要用于制作各类建筑装饰。明清时期,东阳木雕在国内各个方面均已趋近成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装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地理环境上,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山多田少。在农业社会,因土地缺乏,靠种田不能解决温饱,很多家庭以外出做工为主要谋生手段,由此促进了东阳手工艺的发展。
在行业发展上,由建筑工匠、木匠、雕花工匠组成了建筑专业行帮——“东阳帮”。东阳帮雕花工匠的手艺祖辈相传,技术较为全面,具有比较鲜明的多层精细雕刻技艺,风格独特,影响了浙江中西部乃至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使得东阳木雕成为中国著名的一支木雕艺术流派。
同时由于古代建筑营造制度的限制,具有经济实力的商贾、地主往往不能在建筑规模上进一步发展。只能另辟蹊径,在建筑装饰上投入颇多,以至于建筑木雕艺术在当时形成一股热潮。尤其在富庶的浙中地区,许多民居的建造,木雕的支出投入颇多。对建筑装饰木雕的追捧也促进了东阳木雕的发展壮大。
02-技艺特点
东阳木雕色泽清淡,保留了原木天然纹理和色泽,也被称为“白木雕”。呈现木料原本的颜色,不进行彩绘。仅通过桐油或天然蜡料提亮保护,凸显木材本身的细腻纹理与温润质感,形成“天然去雕饰”的高雅意境。
在构图设计上,东阳木雕讲究“饱满而不拥塞,空灵而不空洞”。突破时空限制,将多层次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常见近景人物、中景建筑、远景山水的叠加,形成“层层叠叠,景中有景”的纵深感。在造型手法上保留平面的装饰,采用散点透视构图形成多层次浮雕,满足人们多角度、多视点观赏的需要。
03-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种技法混合应用。浅浮雕注重线条的精准勾勒,适合表现文人书画、花鸟纹样;深浮雕则通过高低错落的层次,塑造人物衣褶、山水肌理的立体感;透空雕则在保留平面框架的基础上,剔除多余木料,使画面虚实相间,常见于建筑中的挂落、窗花,兼具装饰性与透光性。
打坯、细化、修光,分工协作。人物毛发、服饰纹样、植物叶脉都要追求“细腻入微,传神写意”。既保证了作品的结构严谨,又赋予细节以生命力,使人物神态、花鸟姿态栩栩如生。
04-雕刻题材
东阳木雕的题材涵盖人物、动物、花卉、山水、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建筑装饰中,构件上所雕刻的题材或内容往往可以独立成篇,每一个局部都可以视为一件独特的艺术作品,也可以联系起来似章回小说般成为完整的故事。山水风景、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可成为雕刻的题材,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建筑装饰文化。将祈福纳祥、道德教化、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既满足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也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愿景。
05-木材选择
东阳木雕对木材的选择既讲究实用性,也注重艺术性,形成“因地制宜、多元适配”的材料体系。首选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等颜色较淡木材。并且工匠会根据木材的色泽、纹理、硬度因材施艺,如用樟木表现粗犷的建筑构件,用椴木刻画细腻的人物神情,红木色泽深沉,适合仿古雕刻,阴沉木纹理独特,黑里透红,多用于圆雕或随形创作,赋予作品古朴神秘感。通过木材的选择,形成“材美工巧”的完美统一。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面对濒危的东阳木雕技艺,必须尽快对之进行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