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怎么防火?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4-12 09:22:11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木材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材料,木材有很多优点,塑造了古建筑独一无二的特点。但同时,木材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那便是不防火。一旦着火,便引燃成片,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古建筑都因为火灾而毁灭。那如何应对火灾呢?古建筑如何防火呢?

  木材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材料,木材有很多优点,塑造了古建筑独一无二的特点。但同时,木材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那便是不防火。一旦着火,便引燃成片,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古建筑都因为火灾而毁灭。那如何应对火灾呢?古建筑如何防火呢?


  1.神兽防火


  在古建筑的屋顶上,一只只蹲坐的神兽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点睛之笔,也有许多防火的寓意。一些神兽被赋予了“防火”的功能,比如龙、押鱼、海马、行什等。


▲故宫太和殿脊兽


  龙掌四海之水,司职降雨。海马造型,与陆地上的马几乎相同,但被赋予了在海中奔跑的能力,有利于避火。押鱼也是海中的异兽,据说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火。獬豸双目如电可识火源,斗牛身披鳞甲能阻热浪。行什手持金刚杵,既警示雷火之危,又象征雷电能量的疏导。


  屋脊两端的鸱吻,其造型为龙首鱼尾,口中紧咬正脊,背部插着宝剑,文献记载因其“喜吞火,故置于屋脊”。在故宫太和殿正脊两端,高达3.4米的琉璃鸱吻傲然挺立,它张牙舞爪,“咬住”正脊,极具震慑感,古人认为其利于镇火。


  2.井防火


  藻井是中国古建筑室内顶棚的一种装饰形式,常见于比较高等级的殿堂建筑中,从词义上来看,“藻”本意为藻类植物,古代专指水藻,也有装饰华丽的意思。通常来说,藻井上面会刻画着水生植物,例如荷花、水草、菱角等等。主要考虑到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火灾隐患,因此采用这些水生植物进行装饰,期望可以避免火灾。


  “井”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字形上解释,即方格形,类似于汉代“井田制”中的井字意;二是形似水井的坑穴。“井中有水,水火相克”也是一种良好的意愿。从藻井的溯源中也可以看出,人们最初构建这种建筑构件有防火的寓意。


▲颐和园留佳亭藻井


  3.五行防火


  古建筑中的防火文化还体现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古代哲学思想中。五行是《易经》的基础理论之一,古人长期以来是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择地、布局和建造房屋。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有相生相克的转化关系,利用这种转化关系可以解释许多问题。


  金生水,水克火,如故宫内有金水河,一些宫殿前放置鎏金铜缸,故宫的中轴线区域北部有钦安殿,内供真武大帝,文渊阁屋顶使用黑色琉璃瓦,都有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来防火的目的。


▲金水河


  4.命名防火


  古建筑名称绝忌“火”字,许多重点防火建筑的名称尽量带“水”,尤其在藏书楼建筑中。例如浙江宁波名震天下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取意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后乾隆皇帝仿制天一阁的结构布局兴建了7座藏书楼阁用来存放《四库全书》,分别取名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其中6座藏书楼阁的名称均直接与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水能克火,以水命名藏书楼,期望能避免火灾,保护珍贵的书籍。故宫里,与水字有关的建筑命名也颇多,有乾清宫、摛藻堂、漱芳斋等等。


▲天一阁


  除此之外,在比较注重防火的建筑中,更多会对建筑材料进行一些处理,比如使用砖石做墙面,减少木材的使用。或者对易燃的建筑材料做加工处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等等。


  尽管以上提到很多措施并不能真正达到防火的目的,但是其价值远不止于实用功能本身,其中蕴含的古代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价值。


 

本文标题: 中国古建筑怎么防火?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06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