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刺绣工艺几乎无处不在,各种刺绣工艺风格鲜明,百花齐放。它们承载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国工艺文化与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刺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江南水乡的细腻温婉,还是西北高原的粗犷豪放,都在刺绣作品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各地刺绣的针法和纹样,不仅展现了绣工们的精湛技艺,更传递出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信息,成为一种有形的文化符号。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均以产生之地命名。它们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于清末享有盛名,并延续至今。
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特征,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苏绣还吸收了上海顾绣的精髓,将画与绣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为墨,追求笔情墨趣,富有浓厚的中国画典雅风格。
粤绣是广东刺绣的总称,可分为广绣和潮绣两大分支。人物绣和花鸟绣是广绣的特色,广绣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还强调光和影的和谐运用,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潮绣大多选用黄、红或墨绿色的布料进行刺绣加工,布局丰满、图案繁复、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又不失典雅。
蜀绣来自蚕桑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川西平原,此地“教民养蚕”的历史久远,丝织技术和刺绣技艺高超,在清朝步入鼎盛阶段。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蜀绣逐渐形成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产地的湖南地方刺绣,溯源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清晚期始有湘绣之名。与苏绣擅长的小猫、金鱼,蜀绣擅长的芙蓉、锦鲤,潮绣擅长的龙凤花鸟题材相比,湘绣传统题材狮虎等更为威武大气,这与湘绣“鬅毛针法”的极致运用和“有色皆备”的丝线搭配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鲜明体现。
刺绣融合了绘画、色彩和线条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苏绣的细腻精巧、蜀绣的立体艳丽、粤绣的富丽华美、湘绣的形神兼备,无不传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风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在全国展开,刺绣工艺也不断得到抢救和保护。截至目前,刺绣类以及与刺绣有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作项目共有72项,刺绣类国家级传承人114位。这些项目和传承人,基本涵盖了我国刺绣文化的各大绣种、各个地方代表性的传统刺绣,以及各民族刺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