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是元大都时期建筑,也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万宁桥及其所在地安门外大街的位置与走向自建设完成后从未改变,是中轴线始建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存。它在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中起着特殊作用,不仅是中轴线的重要节点,而且是典型的“桥闸一体”设计,具备双重功能:既可当桥通行,又可当闸以制水。
元代大运河漕运的终点在积水潭,万宁桥作为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积水潭的入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因此,它又被称作“天桥”。时任都水少监(掌管全国水利工程)郭守敬在设计修凿通惠河时,为解决北京城西高东低的水势落差,在河上依次设有24座水闸,以提高水位。其中,澄清上闸即设在万宁桥西。
万宁桥有很多名字,元人称积水潭为“海子”,因其靠近于此,故得名“海子桥”。后改名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明代沿袭这一称呼,据《明一统志》记载:“万宁桥在海子东岸,跨玉河上流。”明代改皇城北门为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万宁桥在皇城以北,也被称为北安桥、地安桥。又因皇城北门俗称“后门”,老百姓习惯叫其“后门桥”。此外,在众多史料及诗歌作品中,万宁桥还被称作“洪济桥”“月桥”“官桥”等。
万宁桥为单孔拱券桥,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其桥体建筑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有桥栏望柱各16根,栏板各14块,这些望柱和栏板因经历不同年代修葺,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表面灰暗、剥落、凹凸不平者属元代,表面颜色较浅、花纹较为清晰略被风化者为明清遗存,表面洁白光滑、花纹清晰者就是近现代之作了。桥四角燕翅上各有一尊镇水兽,此兽名为“蚣蝮”。
据明代杨慎所著《升庵集·龙生九子》记载:“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传说蚣蝮是龙的第6个儿子,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后,终获自由,脱离龟壳。人们念其护河有功,便按照龙的模样雕成石样放置于桥边,护卫桥梁。万宁桥东北燕翅上的镇水兽为元代遗存,其余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的3尊镇水兽鳞纹清晰,脊背线条弯曲流畅,则属明代。
因万宁桥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在百姓中也广为流传。民国学者张次溪在《燕京访古录》中曾记载:“后门外地安桥下,有石刻三字,曰北京城。”其中,“京”字正好落在中轴线上,当河水上涨时,如果把这三个字淹在水下,北京就有遭遇水灾的风险,故有“水淹北京城”之说,万宁桥在京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而在2000年对万宁桥进行整治修缮、恢复旧貌,疏通桥下河道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工作人员还特意在桥下寻找写有“北京城”的石刻,但并未找到。
1984年,万宁桥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遗产构成。在北京现有的9处桥闸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万宁桥这座“高龄”古桥仍承担着城市次干路的繁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