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美术:面子与内伤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7-12 11:4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核心提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项目分成十大类别: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传统的剪纸、版画、年画、雕塑(竹、木、石雕等)等被归纳为非物质文遗产传统美术的范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项目分成十大类别: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传统的剪纸、版画、年画、雕塑(竹、木、石雕等)等被归纳为非物质文遗产传统美术的范畴。

  这些传统美术是在农耕、畜牧业为主的社会时期,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求而自然衍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载体,反映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现象,体现的是中国的东方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形态。

  中国的美术有两大阵营由来已久,分为学院和本土,即西式观念影响下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和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两者并非是对峙状态,但话语权只在学院单方。百余年来,在上层主导的文化构建下,学院承担着美术革命进化的重任。从“五四”时期的东西方论战与文化调和,到当今学院体制和当代艺术的碰撞,思考的核心问题基本集中在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吸收学习和融合发展上。


  而在传统艺术中,只有中国画一直充当“吹号手”和“排头兵”进行实践,和其他传统艺术门类没有太大关系。上世纪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改革的确促进了近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并且对现代中国美术影响深远。但是,此后近大半个世纪,对西方艺术几乎达到膜拜的程度,对文化缺乏认同感,对中国本土美术的消解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否认的,民族本土传统美术逐渐走向萎缩,对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诟病凸显。

  至今,国内的美术院校依然是按西方教育模式施教和学习创作,对本土传统美术的忽视甚至蔑视仍然存在。直至近两年,国内有部分院校认识到其重要性,才开始设置手工艺学院或专业,但其尴尬状态仍然无法根本消除。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迁,传统艺术生存空间大大缩小,西学东渐的热潮的推波助澜使之萎缩更甚。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要进入世界语汇系统和当代审美系统,是需要全球文化战略眼光的,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筛选、升级、交融、解构、重构。

  在近代,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解构了民族文化,但至今没有得到合理的重构、传统美术被一度视为落后的、保守的,充满糟粕的艺术门类。在先进的西方艺术观念面前,尤为显得愚钝和滞后,以至被忽略甚至遗弃。梳理过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学者很容易发现,中国艺术思考方式是采取外向与内向、理性与非理性四者关系全面有机复合进行的。

  换句话说,中国艺术是以中国儒释道精神为主的有富于思辨的,形上学的哲学特征的弘扬和发挥,其出发点及归宿点落实在现实人生,是尊重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而并非是西方艺术单向的破坏和重建。潘天寿就认为东西方艺术是两座高峰,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因此,对近代中国文化艺术形态的误判,是导致当今中国艺术发展难以愈合的严重“内伤”。

  近十余年,中国上上下下,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机关;从高校学者到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对非遗进行抢救和保护的工程。为了不挂一漏万,从国家到县市各级分别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人是技艺存在的“活化石”,避免“人亡艺绝”是抢救工作中的基本认识。必须看到,举全国之力,各级文化部门花掉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对传承人和技艺进行整理记录,扶持与保护,虽有政府重视,也已经有所成效,但很多人还没有从根本观念上重视非遗传统、重识非遗传统,这也是让人对非遗保护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的原因。各类传统艺人和技艺流失记录频频爆表,生存困难、难以为继现象仍时有发生,也反映出非遗抢救和保护工作治标更需治本。

  对西方文化价值的误判和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认识是严重的历史教训,今天重识那些散落民间的非遗美术,正视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价值,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唯此才能真正进入世界艺术语汇系统。

  (作者为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标签: 非物质文化

本文标题: 非遗传统美术:面子与内伤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2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