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穿越时空,见证历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7-18 09:59:40  来源:弘博网
核心提示:“科技改变生活”,当然,也包括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交流方式。VR技术的运用是博物馆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博物馆里面,让大家都有机会游览世界各地最著名的博物馆,借助虚拟现实,观众也许可以在安静的私人空间里,静静享受文化的熏陶。
  “科技改变生活”,当然,也包括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交流方式。VR技术的运用是博物馆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博物馆里面,让大家都有机会游览世界各地最著名的博物馆,借助虚拟现实,观众也许可以在安静的私人空间里,静静享受文化的熏陶。

  现象

  1、博物馆中看考古现场

  荣膺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运用VR技术还原展示妇好墓考古现场及其原貌。只要佩戴VR眼镜,就可以360度全方位体验妇好墓的不同发掘层。给观众在观感上有新鲜体验,也离“考古现场”更近一步,让普通的展览变得有趣很多。


  2、学校中看博物馆

  据相关报道,2017年某VR品牌开展的“VR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已在94所小学落地,开展8场VR启动仪式,2场发布会,覆盖用户达到220万人。通过VR眼镜,结合内容以文字、图片、录音解说、立体flash、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种方式,360°全景展示多家博物馆的权威信息和独家藏品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感官体验,让更多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身临其境游览博物馆。


  3、观众与展品互动

  据相关报道,1936年的CN6400蒸汽机车是加拿大科技馆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馆方把VR设备引入展览。观众戴上一台设备,然后开始在4D环境中驾驶火车,再加上超棒的环绕声效,空气炮向他们的脸上喷射蒸汽,与此同时地板在他们脚下震动。对参观者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参观体验。


  优势

  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方法,从最传统的静态展示,到数字多媒体的人机互动,再到VR技术的应用,一步步的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及与观众的互动性。

  1、身临其境

  相比于其他技术的应用,VR技术带给观众最明显的感受的就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无论是自然博物馆中的“自然场景”,还是历史博物馆中的“墓葬还原”、“建筑还原”,亦或是科技馆中的“天体运动”,均是有所依据的。但是普通观众一般难以真正的接触到。VR技术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资源共享

  当前我国博物馆虽然已有近5000余座,但是相比于巨大的人口总量,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加之博物馆的地域分布并不平均,边远地区或距离博物馆较远的观众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参观。利用VR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缓解博物馆资源紧张的问题。

  3、深度解读

  VR技术不仅仅限于场景的复原,在对展品的解读以及讲解上,也有突出的优势。或以虚拟漫游的形式,将展品信息全面高效的传递给观众。或以虚拟讲解的方式,实现博物馆、专家以及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4、提升品质

  作为典藏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为主的博物馆,给时下青少年的印象多数是“老套”、“带板”,和潮流格格不入。VR技术的在博物馆的应用,可以体现博物馆文化创意的“脑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档次与格调,吸引青少年的到访。

  未来

  虽然当下VR引起了媒体和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关注,但现阶段的VR技术,也只可视为博物馆参观中的一项辅助。实现一个完整的VR系统,不仅仅需要一种具有“置身其中”的沉浸感、一种不同于二维屏幕的观看手段,更需要一种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的交互方式,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数字内容,如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等。

  总而言之,VR和博物馆完全可能演绎出一段精彩的未来。虚拟的世界固然精彩,然而决定博物馆未来的,仍然是藏品和它所代表的人类成就。作为参观博物馆有效的补充模式,VR要走的路还很长。
 
标签: 博物馆

本文标题: 博物馆如何穿越时空,见证历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5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