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丰榭遗址
2016年10月至今,为配合圆明园如园遗址保护、利用与展示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圆明园如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如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完整的园林布局、路网系统、御笔石刻惊艳亮相。
如园位于长春园宫门区东侧,东、南均倚长春园外大墙。如园景区内除点景假山外,西侧、西北侧、东侧均有山围合。除西侧宫门外,在东北部还有平台码头和道路与外围景区相通。
如园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基本建成,仿自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嘉庆年间进行过大规模重修。重修后的园林建筑包括延清堂、含碧楼、芝兰室、挹霞亭、静怡斋、锦縠洲、观丰榭、听泉榭、引胜斋和新赏室、翠微亭、搴芳书屋、云萝山馆、清瑶榭、撷秀亭、香林精舍、可月亭等。
遗迹包括建筑遗址、假山、道路等。
延清堂遗址延清堂是整个如园景区的正殿,前后均有月台,后月台处还设有码头。大殿前俯清池,可观赏荷景;后有湖,可乘船出游。
遗址保存较好,尚存台基、月台、散水、柱础及部分室内铺地砖。
延清堂面阔五间,计19.4米,其中,明间面阔4.2米,次间面阔3.8米,稍间面阔3.8米。进深三间,计16.6米,其中,第一进5.1米,第二进5.1米,第三进5.1米。四周有廊,廊宽1.65米。
延清堂台基高1.1米,有土衬和陡板组成,均石质。陡板石厚0.7米,高约1米,长度不等,有3.8米、4.18米等不同规格。陡板石内侧背有砖石金刚墙。台基外有散水。散水由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石块铺砌,呈冰裂纹外观。台基西南角和东南角有堆积的山石作点缀。台基南原有踏跺,位于台基正中,宽约4.6米,被彻底破坏。大殿南月台长20.2米,宽8.1米,南半部有5组砖砌磉礅。北月台长12.3米,宽9.3米,北有码头。
大殿台基上尚存柱础26个,两种规格,檐柱柱础规格为0.85米见方。金柱柱础规格为0.9米见方。殿内的铺地砖尚存,有金砖和粉彩瓷砖两种类型。铺地砖之下为干沙层,砂质细腻、纯净。干砂之下为三合土。这种墁地做法印证了文献记载的金砖墁地不用泥,而用干砂或纯白灰。在同一大殿内出现两种铺地砖,推断是出于实际功用的不同,瓷砖是为了便于取暖,殿内应当设有暖阁。
观丰榭遗址位于如园东侧山体正中最高处。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初建时为殿宇,名观云榭,窗户安装玻璃。嘉庆朝重修时,改为敞厅,易观丰榭。
观丰榭遗址坐东朝西,面阔三间,15.5米,进深1间,9.8米,四周有廊。南、北、西三面有门,门外有二级踏步石。墙基保存较好,砖石砌成,残高约0.4米,宽约1米。墙基之间有磉礅坑8个,其中四角的4个形制、规格相同,为连四磉礅。中间的4个形制、规格相同,为连二磉礅。墙外有散水,鹅卵石铺砌,个别地方铺成花卉图案。室内残存三合土垫层,表面有铺砖痕迹。
含碧楼遗址含碧楼南依长春园南大墙,北隔湖与延清堂对望,坐南朝北,前有月台。据史料记载,上下两层,面阔七间,四周有廊。
含碧楼遗址被现公园大墙占压,无法全部揭露,只清理出月台和部分台基。
月台南北长8米,东西宽18米,北侧临湖。月台北侧有内、外两层石条砌筑,里层衬石为质地较硬的花岗岩,部分尚在原位,从最上层石条顶部三合土上残存的铺砖痕迹,可知到上部改为砖砌;外层石条为质地较软的青白石,可题诗文,均已歪闪,散落湖中。月台外侧发现部分散水,由青砖铺设,与含碧楼台基外散水相连。
挹霞亭遗址位于如园东侧山体的半山腰,呈六边形,基础保存较好。由于砖石被毁坏,仅剩下三合土夯土芯和磉礅坑。三合土厚约2米,每夯层厚约15厘米。磉礅坑长1.3米,宽0.95米。
撷秀亭遗址位于延清堂西南,南倚假山,北有廊与引胜轩相连。亭址平面呈方形,边长7.8米。仅剩磉礅坑和亭内三合土夯层。磉礅坑平面呈方形,边长2米,深0.85——1.25米。东、西均有天然石条砌筑的踏步。
引胜轩遗址位于撷秀亭北偏东,与撷秀亭之间有廊相连。平面呈曲尺形,坐北朝南,长11.05——12.1米,宽3.35——3.7米,台基高0.65——0.75米,陡板和土衬石均在。门开在南向三间房屋的明间。门外尚存有三级踏步石。台基外侧有砖铺散水。
新赏室遗址位于如园宫门东北,有廊与宫门相连。面阔10.7米,进深6.55米。东、西有门,门外有天然如意石踏跺。
宫门遗址位于遗址最西部,北为院落西墙。坐东朝西,面阔6.7米,进深5.25米。尚存有墙基、转角石、柱础坑、室内三合土垫层和门外踏步石等。
假山在延清堂大殿遗址东北角和西南角,各发现一处用太湖石堆积的假山。山石四周还用小卵石子砌成散水。在东北角的假山周围还有道路环绕。
道路在如园遗址内发现了完整的路网,几乎各建筑之间均有道路相连。道路有御路和散水组成,御路为方砖铺设,两侧是由鹅卵石铺砌的散水,散水外侧有牙子砖。散水的个别部位还铺成花卉图案。道路上还有过水沟,以方便雨水流通。
出土遗物主要有御笔石刻、金砖、粉彩地砖、葫芦范、瓷器、筒瓦、板瓦等。
御笔石刻在清理延清堂东侧道路时,发现该石刻,上面的文字为“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根据文献记载,这是嘉庆帝御制诗《披青蹬》。
在含碧楼月台处,也发现有御笔刻石。因为石条歪闪,字面部分朝下,石条体量巨大,无法移动,故暂时无法看到全部文字。其中一块残断的石条上刻有“御题”二字,“御题”两字之后钤两方篆书印章,首钤“嘉庆御笔之宝”,末钤“夙闻诗礼凛心传”。另一块石条上能看到“朱华翠”、“盖满池”字眼,推断应是一首题咏荷花的诗文。
铺地砖包括粉彩瓷砖和金砖两种类型。粉彩瓷砖,呈中空的正方体,表面施粉彩,其余部位素面不挂釉,侧面有孔,规格为0.39米×0.39米×0.08米,因过火,有的部位呈黑色。金砖方形,规格为0.64米×0.64米×0.08米,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表面油黑,因被烧而酥裂,呈粉红色。不管是粉彩瓷砖还是金砖,都是上乘之作,工艺绝伦,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的精华。
葫芦范如园遗址出土1件完整的葫芦范和少量葫芦范残片。范内阴刻纹饰和文字。其中一件残片上刻有“喜”字,“喜”字旁边为植物枝蔓。葫芦范内壁阴刻的纹饰,在布局上,疏密有致,构思精巧。在雕刻手法上也表现出了精湛的工艺。
通过两次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揭示了其精益求精的造园艺术和思想。
如园遗址是迄今圆明园首座经过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的建筑景群,也是近年来发掘出的保存较好的遗址。园林布局小巧精致,疏密有致,一步一景;湖池假山点缀其中;园林道路设计美观。可以说,整个如园处处都彰显着江南园林式的自然情趣与意境。发现的嘉庆御笔石刻印证了嘉庆皇帝重修如园的史实,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嘉庆重修后如园十景的存在。金砖酥粉,断面呈红色;粉彩瓷砖釉面变黑,道路、山体、地面普遍发红,说明整个如园在存在末期遭遇了一场凶猛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大火。延清堂南月台上发现的磉礅遗存,与文献记载道光、咸丰两位皇帝曾在此处搭建凉棚的史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