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征收项目日前正式启动,听王府内“七十二家房客”开始陆续搬离,这所位于杭州市区小营巷61号的百年老宅,将全面修缮,迎来新生。
不使每一座历史建筑流于时光侵蚀,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拿听王府来说,这座始建于道光年间的大宅,无论是它的“中有厅事,轩敞宏丽,纵横可设百筵”,还是其历史上所承担的太平天国军浙江最高指挥部“听王府”重任,可以这样说,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波澜瑰丽的历史,保存了城市独特的记忆。
杭州城市较早立法保护历史建筑,使得一大批老建筑得以保留,也成为听王府得以至今完整留存的重要前提。事实上,过去这些年里,听王府曾遭遇火警,也曾一度被移作敬老院之用。试想,如果不是后来及时列入历史建筑,增强保护,或许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有可能使得听王府毁于一旦。
从报道可知,为了做好征迁工作,光是街道征收办的几位同志,就天天往居民家跑,最多一户人家跑了30多次。有些“纠结”的居民在“要搬”和“不搬”之间,一天变换三四次。征收办的同志跑了周边的20多家中介,帮居民找过渡房、货币购买房源,甚至帮居民打包物品。试想,如果不是耐心细致的付出,又哪里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
让老建筑在历史中重生,重新唤醒城市的记忆,保护只有开始,没有终点。拿听王府来说,两百多年间几度易主,新中国成立后,甚至一度被分割给72户人家居住,直到这次搬离前,还有二十余户人家居住在这里。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产权不明晰等现实状况,使得老建筑一度得不到完整修缮,老居民户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一时难以满足,早间出门倒痰盂,成了这里的生存现实。可以说,“守着历史豪宅过苦日子”,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类似历史老建筑保护的尴尬现实。
也因此,保护历史老建筑,需要我们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拿出更多的智慧与勇气。不久前,媒体报道滨江以“古镇复兴计划”,推动西兴古镇改造,值得称道。西兴古镇素有“西兴七十二爿半过塘行”一说,过去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在这里实现转运。尽管“过塘行”日渐式微,消失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但是至今仍有700多户人家枕水而居。报道说,这个古镇复兴计划,借势杭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将从深度的人文资源作开发整合,既保留街坊活态场景,又改造整个生活环境,从而勾连历史记忆,实现自然栖居。
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把浙江人所创造的“四千”精神,用到老建筑保护上,一点也不为过。保住这个城市的文脉,呈现这个城市的历史,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做好老建筑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