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者当“慎”:对传统文化敬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8-02 10:18:28  来源:美术报
核心提示:近日,“世界史不是历史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是中国语言文学”等“白马非马”的荒诞剧不断上演,令人哭笑不得却又引人深思。这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孤陋寡闻?还是故意刁难?看似是当事人谨慎认真、恪守制度的责任之心,实则是怕麻烦、不担当的推诿做法,一种不知变通的官僚作风。
  近日,“世界史不是历史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是中国语言文学”等“白马非马”的荒诞剧不断上演,令人哭笑不得却又引人深思。这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孤陋寡闻?还是故意刁难?看似是当事人谨慎认真、恪守制度的责任之心,实则是怕麻烦、不担当的推诿做法,一种不知变通的官僚作风。

1912008_600<em></em>x600

  为官者自是要慎用权力,但要心中有“人”,不以人为本,慎用就成了不作为的“懒政”。于书画者而言,为艺治学也要讲究“慎”字,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是一种治学的方法和为艺的态度。

  30年前,沙孟海先生出版作品集时,坚持要把出版社初定的书名《沙孟海法书集》中“法书”一词改成“书法”;无独有偶,谢稚柳先生在20年前出版作品集时,执意要删去《谢稚柳书法集》书名中的“法”字,而叫“书集”。两位老先生的一字之改,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咬文嚼字,或是故作矫情,而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对艺术的虔诚之心使然,也是大家风范的彰显。回过头来看看时下,如此谦慎者少之又少,而喜戴高帽者如蚁附膻,借着书画家的帽子逐名追利,早已忘却心正则笔正,哪里还能做到“君子必慎其独也”。由此看来,沙、谢二老的一字之改不啻是一剂针砭时弊的良药。

  书画者当以“慎”来要求自己,慎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明大臣王锡爵权高位重,于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然其不以书立身,而以社稷为重,这是“慎权”;人前人后一个样,私底下、无人时也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是“慎独”;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细微之处见品德,这是“慎微”;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内心无私欲方可无虞,这是“慎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择友分良莠,这是“慎友”。慎者才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克己除私欲,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境界,至纯至真地为学为艺。

  凡事皆有度。过“慎”者就会缩手缩脚,无绳自缚,在学画过程中往往流于时弊,是知有古而不知有我,徒知学古人而不知学古人所师造化,焉能内得心源?过慎者往往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既不行万里路也不读万卷书,只会老鼠磨牙般地摹写,甚至抄袭,这样的作品以多产、高价、易售为目的,故而一改初心,只能随波逐流、迎合世俗。

  慎不及者,视艺术如儿戏,不曾“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只会“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或是曲解“笔墨当随时代”,强借当代艺术之名玩起杂耍式、概念化的“创新”,要么低级无趣流于鄙俗,要么粗疏简易近似狂怪,皆悖于理法,流于江湖,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对艺术不慎者自是难有敬畏之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只会哗众取宠、忽悠众人,艺如其人,这样的人又能走多远?

  书画者当“慎”且慎者有度,不偏不倚、不激不厉,方可不偏离为人、为学、为艺之道。
 
标签: 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 书画者当“慎”:对传统文化敬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65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