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牛庄子村的葫芦博物馆,就进入了一个葫芦的大千世界。天花板以网格吊顶,上面悬挂着各式葫芦,高矮胖瘦,方形、菱形、扁圆形、多棱形,甚至还有核桃、玉米造型的。展柜里摆放的物件儿更是千姿百态,60后的生活用具、70后的手捻玩具、80后的动画偶像,一件件展品唤起了人们对过往记忆,物品全部由葫芦制作,也着实令人惊叹。
天津非遗“葫芦庐”传人赵伟。
博物馆展示的都是津门非遗“葫芦庐”的作品。“葫芦庐”第四代传人赵伟介绍,在中国,葫芦与汉语“福禄”谐音,象征着和谐美满、富贵吉祥,深受喜爱。
说着赵伟拿出了自己最心仪的一件宝贝,一座高30厘米的佛头像,它的材质不是陶器、石材、玉器,而是浑然天成的葫芦。这门技艺叫“范制葫芦”,所谓“范制”就是在葫芦成熟前在其外面套上模具,让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长”成人们想要的造型,又称“造型葫芦”。目前,像这样大小的葫芦佛头像在中国独一无二,赵伟制作它花了三年时间,还带着它到艺术家云集的法国小丘广场摆摊展示。
赵伟介绍,“范制葫芦”的过程很复杂,从前期种植到后期加工、制作需要经过36道工序,其中制作模子的技艺尤为重要。范制葫芦首先要把阳模雕刻好,然后反成阴模。模子被“葫芦庐”的艺人称为“桩子”,为了达到花纹或者艺术效果,“木头桩子”上需放置雕塑泥完成造型,然后将“木头桩子”做成“蜡模”,再将“蜡模”做成“硅胶模”,最后做成“石膏模”套在生长的葫芦上。赵伟说:“因为木头容易受潮变形,没办法直接做成石膏模。整个制作模具的过程,正反来回倒腾,技术要求极高。”
每年九十月份,就是开模验葫芦的时候,赵伟笑称“这跟赌石没什么两样”。他说:“营养不良的葫芦缩在模子一角,营养过剩的葫芦涨裂了模子,也不能成型。”因此,种出一个花纹清晰、棱角分明的葫芦非常难,整个过程中水肥如何调节、生长进度如何,全凭种植人的经验。
赵伟范制的葫芦佛头像。
葫芦收获晾制后,还有不少二次加工的技法,镂空雕刻、表面绘画,还有以烙铁烫烤花纹的烙画葫芦。作为“葫芦庐”第四代传人,赵伟掌握着从葫芦制作到加工的全部工艺,其中“烙葫芦”的工具还拥有九项国家专利。
和任何幼年学艺的人一样,赵伟也有过逆反的时候:小朋友都出去玩了,自己写完作业还要学画画。不过这个过程很快过去,赵伟开始潜心钻研。现如今,赵伟收藏葫芦工艺品2万多件,拥有19项葫芦专利,已拥有掌握葫芦制作工艺最多、葫芦专利最多和葫芦收藏最多的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赵伟总结整理下,“葫芦庐”范制葫芦工艺、烙画葫芦工艺、雕刻葫芦工艺、押花葫芦工艺、漆绘葫芦工艺都有了专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作为葫芦技艺的代表性人物,不少葫芦爱好者来到天津,向他请教,赵伟都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讲解。赵伟说:“大家有共同的爱好,我乐意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教给他们。”
2013年,“葫芦庐”制作技艺被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在宝坻区的招揽下,赵伟的“葫芦庐”与牛庄子村联手打造“葫芦小镇”。
牛庄子村,笔直的街道上方挂满了各色各样的葫芦,街边的墙壁上画着有关葫芦的漫画,葫芦博物馆、葫芦大棚更是增添了这里的“葫芦元素”。除了景观之外,这里还设置了体验区,可供人们亲身体验“烙葫芦”。不仅如此,游客还能在这里品尝风味独特的“葫芦宴”。“葫芦清热去火,有药用价值,口感也不错。”赵伟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开发出包括炒、蒸、涮、做馅儿等160余道葫芦菜肴。
“这段时间,葫芦小镇聚集了不少人气。前几天,附近的村民拿出自家的宝坻大蒜摆摊售卖,这也算是葫芦小镇为当地做出了些贡献,造福百姓了。”下一步,一辈子与葫芦打交道的赵伟又有了新想法,赵伟说:“我们想请自闭症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认领葫芦。种植的过程能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使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希望这种自然疗法能够治愈或减轻患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