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打造与“世界第八奇迹”相称的宣教团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8-08 14:06:03  来源:三秦网
核心提示:随着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逛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据统计,2016年我国博物馆接待游客8.5亿人次,增长8.9%.作为秦始皇帝陵园及其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机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事实证明,秦陵兵马俑是中华文明富有代表性的载体,它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


田静(左三)与讲解员们进行业务交流


  随着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逛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据统计,2016年我国博物馆接待游客8.5亿人次,增长8.9%.作为秦始皇帝陵园及其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机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事实证明,秦陵兵马俑是中华文明富有代表性的载体,它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


  为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给观众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自1995年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坚持业务培训,倾力打造一支与“世界第八奇迹”相称的宣教讲解团队。近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编著的《遗产地讲解培训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发行。6月20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参与讲解培训工作的“亲历者”——田静,独家披露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宣教讲解队伍建设的成功秘籍。


  让精彩的讲解发出中国好声音


  记者: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工作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秦兵马俑这一满含中国历史意味的名称,早已蜚声海内外。


  田静:如果说,每一个国家都有一张名片的话,那么兵马俑就是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张名片。时至今日,秦陵博物院累计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00余位,接待议长、部长、副总理级政要和社会名人3000多位。那些叱咤风云、日理万机的政要,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军阵前,流露和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事实证明,秦陵兵马俑是中华文明富有代表性的载体,它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


  记者: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可见讲解工作的重要。宣教部作为中国博物馆老三部制的一支,在信息化、文创、教育等其他博物馆业务的兴起中渐渐隐身,尤其是近年来语音导览、数字讲解风靡,但秦陵博物院却还在坚持一年一次的讲解员业务培训,并进行深入的“讲解培训”研究,原因何在?


  田静:听景时,我们听的不仅仅是风景本身,还有讲解人员的感情、才识、心境与心得。秦陵博物院的文物是世界一流的,全体人员的工作也要向世界一流看齐,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遗产地。我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遗产地,首先要强化自身的社会教育影响力,提升遗产地的文化传播力,其次要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讲解队伍,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讲出中国好故事。当今社会,博物馆如同一片林子,它不是沉寂的,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摇曳多姿的、生动活泼的,博物馆要靠精美的文物、精致的展示和精彩的讲解给观众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在人们心中播种文明。


  自1995年起,我们坚持开展全员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讲解员,形成了目前由资深讲解员、骨干讲解员到讲解新秀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讲解团队,讲解工作不再是青春职业。


  发扬好传统做好“传帮带”


  记者:俗话说,铁打的宣教部流水的人员,宣教人员流动快几乎是所有博物馆面临的问题,然而,前来参观的观众需要的是专业讲解,需要的是高质量的讲解服务,那么,秦陵博物院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田静:事实上,秦陵博物院宣教人员的年龄从23岁一直到55岁,学历从高中生到研究生,所学专业涉及文物、博物馆、外语、文秘、法律、播音主持、计算机、财会等多个学科。宣教人员身份更是多种多样,既有事业编制,也有企业身份,还有大集体工人、临时聘用人员等。讲解人员流动快是博物馆宣教岗位的普遍现象。近年来,随着一批批宣教人员退休、调离、转岗,讲解服务岗位缺员日益严重,为了补充新生力量,顺利完成接待任务和社会教育工作,从2010年起,秦陵博物院开始面向社会招聘双语讲解员,经过综合培训、实习试用、严格考核,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资深讲解员的传帮带,一个个富有活力的“90后”挑起大梁,并成为宣教工作的主力,新旧交替,薪火相传。


  记者:培训工作做得很扎实,但保证培训质量至关重要。


  田静:的确如此。从2007年至今,我们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徐苹芳,中国博物馆研究员孙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忠培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他们严谨求实的态度、睿智风趣的语言、逻辑严密的讲授,给宣教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我们还根据宣教工作的特殊性和讲解工作的专业要求,邀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徐建成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徐卫民教授,西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周东华教授,中国文物报驻陕记者站站长庞博等秦汉历史考古、博物馆学、心理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专家先后授课,他们的讲课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意义,他们学识渊博、严谨认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授课让宣教人员获益良多。在邀请专家讲课的同时,我们也采取自我学习、互为老师的办法,资深讲解员以自己的经验传授讲解技巧、分享工作体会。


  “持续培训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记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观众面前侃侃而谈,离不开背后长久的苦练吧?


  田静:做讲解工作就要既热爱职业、热爱观众,还要坚守初衷,守住寂寞。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长的吃苦,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这山望着那山高,心上长草“守不住”漂移不定,又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我们的“金牌”讲解员金凯通过29年不懈的努力,为数十位国家政要和外国元首做过讲解。他把自己定位成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给讲解员这个普通的岗位做了全新的定义。金凯说:“我们要参阅专家们写的一些研究材料,然后自己编写解说词,经过熟练背诵以后,再给观众讲解。”在常人看来,讲解员是一个靠着背解说词吃青春饭的工作,一批批同事转岗或者辞职,也曾让金凯动摇过,但随着兵马俑的不断发掘,国内外观众对于秦俑历史的渴望和好奇,让金凯一度觉得自己的责任不单纯是简单讲解,而是要更深入地研究秦朝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讲解员,他的梦想就是将来成为一个专家型、教授型的讲解员。


  记者:除了对讲解员进行持续业务培训,这些年来,秦陵博物院在“讲解培训”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持续的探索,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田静:2007——2016年,我有幸参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09年后改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宣教业务培训工作,十年间写下百万字的培训工作日志。刚刚出版的《遗产地讲解培训研究》就是依据日志编成,旨在客观反映培训实况,包括培训缘起、培训课程、培训方案、培训讲稿、培训总结5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想及时总结,不断完善,使培训内容和形式贴近遗产地宣教人员的需求,让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资历的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己,让每个人经过培训都能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宣教人员的工作标准。


  在组织培训的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挫折,遇到过困难,我始终没有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坚持全员培训,就是想为秦陵博物院培养一支与“世界第八奇迹”相称的宣教讲解团队。我已将持续培训看做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在讲解的舞台尽情展示自己


  记者:国内博物馆宣教工作与公众需求是相生相长的,您作为资深的博物馆人,对建立宣教工作与公众需求的良性循环,有什么样的建议?


  田静:宣教工作旨在服务公众,能否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公众着想,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服务优劣的试金石。要做好服务,就必须了解公众意愿,满足公众需求。


  秦陵博物院较高的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为宣教人员提供了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这里有机会接触叱咤风云的政坛要人和影响世界格局的社会名流,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创造历史和成就。建立宣教工作与公众需求互动的良性循环,必须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真诚对待。我常对宣教部人员说:“我们每一个宣教人员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事,即使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务必要在这个平台上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我们希望通过培训为讲解员提供交流学习、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十年中,秦陵博物院圆满完成各类重大接待任务3000多批次,年均完成三级以上接待百余次。讲解员多次在全国文博系统、全国工会系统大赛以及全国科普讲解比赛、全省妇联、党建系统演讲大赛、全省文博、旅游系统讲解技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一方面检验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激励讲解员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讲解培训的过程,如同我们读书学习一样,总是从认识概念开始,逐步表现为知识的增加,技巧的丰富,理念的升华,应用的自如和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事实上,一次培训虽然不足以让受训者在行为方式上改变很多,但或多或少能内化为一种观念、意识和力量,日积月累,终究是一笔财富。我深信这一点,并乐此不疲地努力着。

 

本文标题: 田静:打造与“世界第八奇迹”相称的宣教团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75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