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词特别火:工匠。而且更为奇怪的是,很多人一提到工匠精神,想到的是日本。其实真正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从我们的铜质武器、木质结构、瓷质器皿中的任何一项拿出来,就可以称之为世界奇迹。花开两朵,单表一枝。现在我们深入的剖析一下木质结构。
18世纪,发过传教士来到中国,被中国绝美的建筑迷住。从而全身心的研究起中国的木质建筑,从而写下《论中国建筑》。不过可惜的是此传道士并不出名,这本书虽然留下了,但是他却无从考证了。
中国建筑博大精深,不是一个外国人能够研究透的。就在两三百年后的今天,就算是著作等身、鹤发童颜的建筑学专家,在用这么大气的名字时,也会仔细的斟酌。所以这本书,在国内经过翻译时,换了一个更为切合的名字:《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
这本书一共有188幅绘画,分为了上下两卷。采取了从外入内的方式来剖解中国的建筑。这本书首先介绍的是制造工具。
墨斗、手拉钻、刨子等是木工最为常用的工具,相信很多城里人根本不知道是何物。现在农村很多老木匠还在使用这些东西。我家邻居是做木工的,每逢有人盖房的时候,就是他们大展身手的时候。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水泥板,都是木头梁和椽子,更没有铝合金门窗。所以一切都是木工一点一点制作出来的。现在我一个发小在家开了一个木工厂,不过都是机械设备了,很少用这些古老的器材了。
这位传教士,虽然能够领略到建筑之美,却不能真切的领略到建筑美在何处。但是,他却能够从中读到建筑和中国政治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国还是分三六九等的。在建筑方面就能够体现的十分清楚。这不是体现在家里的财政状况,而是取决于政治状况。在本书最为简单例子就是照壁。
律法对住宅作出了三个方面的限制:庭院的数量、建筑的高度、长度和深度,以及屋顶的形制。这样只要看一个人的住宅是怎样的形制,就可以确定他是什么样的社会身份。但是建筑是死的,随着升迁、贬谪不能及时提现出来。所以都在照壁上了下功夫。这也就有了照壁的建筑的多样性以及上面图案的多样性。本书从上层社会、小衙门、大衙门、公府、王侯、庙门、帝王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照壁对比,来更直观的展现出它们在样式和大小上的不同。
这位传教士,除了从外部了解中国建筑,还从内部细致的做了了解。一般人家住宅、文人宅邸、园林内宅子、皇宫独立大殿、皇宫内独立楼阁以及这些宅子的内厅等等他都去做了详细的了解。
传教士通过对这些建筑构造、内厅的划分、装饰,家具摆放等和法国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同时通过这些构造和摆设能够读懂主人的生活习惯和政治观念,还有能够读懂主人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四季气温。甚至主人的品味、风尚,以及个人爱好。
中国人一直是有着木头情怀的。或许你认为那是木匠的活。其实,你看一下自己的家具,很多人在购买的时候,还是喜欢木质的,尤其是自己组装。这都是我们的情怀在引导我们去做这些事情。可以说我们的工匠精神一直都在,而且就在陪伴我们身边的“木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