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震颤,一瞬间地覆天翻。
9年过去了,汶川人民在废墟上以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建筑起新的家园,也重铸了新的希望。我们缅怀逝者,勇敢的担当痛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类似的经验永不再发生。
在震灾频发的日本,如何面对地震是人们的必修课。这方面,很多经验都值得借鉴。例如日本人的房子就是以传统住宅以树木为基本材料,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日本传统住宅的结构是一个由几根经过初步加工的长木条构成的骨架它主要靠几根立柱支撑。房屋的墙壁没有承重作用且大多是一些被称为“障子”的格栅壮框子上面糊有半透明的纸可以自由开合。总之在变幻无常的自然气候中随遇而安是日本传统住宅的一大特色。虽然在高楼鳞次栉比的日本现代化都市中传统的日本式住宅正日益减少,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日本人仍然尽量保存这种传统住宅坚守这座早在中世纪以前就已建立的“堡垒”。
就建筑层面而言,日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木建筑颇为相似,下面就以来看看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特色:
1、材料结构方面
(一)取材木料
梁思成在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取材于木料。“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因此,相较于“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中国建筑在结构方面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我国古代匠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加上依材料而物尽其用的理念,使得中国木构在历代之演变中形成了遵古之艺术。由此积累发展下来,梁思成认为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的造诣达到了最高的美术风格。
(二)"梁柱式建筑"与"构架制
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其中梁可数层重叠,每层都可以像阶梯那样缩短。“构架制”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Wall),非负重之部分。因此门窗的分配和墙壁上的设施不受限制,仅视分隔之需要。这在欧洲建筑中,只有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正是赖于构架制极大的伸缩性。
(三)斗拱结构
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无论是线条柔和、兼顾各个角度的飞甍,还是居高临下、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阶基,或是玲珑木质的屋身、自成一体的院落组织、气象庄严而又雍容华贵的色彩,都显示了别具一格的匠心巧用。
当然,这一切特点并非表示中国古代建筑是完美的。它也有一定的不足需要弥补。林徽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用料太费,造梁之木料尤是如此。另外地基太浅也是北方建筑的通病。梁思成则认为用石方法失败是中国建筑的一大不足之处。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是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容易崩塌。此外,不知垫灰的主要功用,导致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这也是不足之一。反观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2、环境思想方面
(一)不求原物长存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树木的生命过程与人的生命过程密切呼应,人世间二十年为一代,木构架的房屋也需要二十年大修一次。事实上建筑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延续时间的长短;不同的材料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欧洲追求宗教意义上的永恒,故用石料;而中国则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故多用木料。因此中国古代的建筑系统虽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当今现存却以明清建筑居多,再古者已属凤毛麟角。
(二)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三)建筑重“意”
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一文所提到的中国建筑有一种“建筑意”,而这种“建筑意”是由于中国建筑常与诗画相关。无论是建筑上的书法题字艺术还是诗词文学艺术,亦或是依地势之格局赋予山水写意之造型,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学书画等传统中国文化揉为了一体。
中国文化精神,特别重视人和自然的融洽相亲,很多楼阁便体现了这种特色。人们登楼远眺,荡滌胸怀,浴乎天地之间,仿佛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都是由于文学捧红而名闻遐迩,千年不衰。自古以来,“楼以文传”或“楼以人传”,建筑与个人联系在一起,与人的性情相适应,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