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将博物馆事业纳入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和《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110家,占到博物馆总数的23.7%,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日前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非国有博物馆首次上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在发挥藏品管理、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社会教育等方面作用的肯定。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非国有博物馆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完善、基础工作薄弱、运行状况不佳、经费保障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非国有博物馆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5年,国家文物局对2014年以前备案登记的830家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了评估。其中,达到基本合格的有611家,达到优秀的有27家,占备案登记的3.25%;达到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三级以上的非国有博物馆仅有8家,占比不足1%.究其原因,除了运营经费等硬件条件不具备,规范管理等软件条件也不达标。因此,推进非国有博物馆的规范管理,提升博物馆的运营质量,是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关键。
而当前非国有博物馆对推进规范管理不积极的原因表现在:一是缺少相应的财力和专业人员的支持;二是实现博物馆规范管理后,并不能解决其运转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博物馆规范管理达标与达标结果运用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非国有博物馆的重要作用,是调动非国有博物馆实现规范管理的积极性,我认为,应按照《博物馆条例》中“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为此建议:
应积极宣传、贯彻“一视同仁”政策。各级政府对被授予不同等级的非国有博物馆与同级的国有博物馆给予同等的资金扶持和待遇。运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使出资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民营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与国有博物馆同等的待遇。
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开发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相关的创意产业,形成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体验+文化消费”的发展模式。
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