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礼”“七出”“义绝”“三不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8-18 15:08:07
核心提示: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是由于人类自身生产而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是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从古至今它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被人们称为“婚姻大事”。
  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是由于人类自身生产而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是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从古至今它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被人们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一妻是指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这种形式上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是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女子。然而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男子可以占有多个不同名分的女子且被礼法所认可,因此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礼记·曲礼》中给妻妾定了名号,“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意思是天子和公侯或者是奴隶主等这些的社会地位高的人才可以拥有很多女人,课件礼制对妾的数目是按照社会地位而确定的。《论语·宪问》记载“别无媵妾,唯有夫妇相匹而已”,意思是没有陪嫁的人也没有妾,只有一个丈夫一个妻子,因此说明了只有平民才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良贱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纵然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有很多繁琐的程序。正式的婚姻缔结要坚持“六礼”,婚姻解除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

  六礼至西周正式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末。其内容是:

  1、纳采,此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2、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3、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5、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6、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随着历史的演进,六礼的某些环节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所变化,同一时期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的做法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婚姻的缔结都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六礼的规范。

  七出,即丈夫无须经官府即可休妻的七条法定理由。七出依次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以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就起内容来看,这是我国古代夫权压迫的凿凿确证

  义绝,这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一种离婚制度。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非罪,及妻对夫的谋害罪而言。与七出不同的是,义绝为法律规定的当然离婚条件,有犯则必须强制离婚,否则法律加以处分。《唐律·户婚》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义绝其名义本来是夫妻的情义已绝,其实均是亲属间的互相侵犯或亲属间的**关系。其意仍在于维护正常的家庭亲属关系,巩固伦常观念和家族秩序。当然,义绝在实践中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婚姻中的弱者,即妇女。

  和离或协离。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以后各代都有类似规定。古代丈夫虽有权休妻。但是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或七出而有三不去,便不能去妻,否则是要受刑事处分的,而且法律上是不承认离婚效力的。该项规定正好弥补了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的协议离婚。和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婚姻双方在离婚的态度上不存分歧。和离在实践中关注婚姻双方的感情状态,应该说是我国对世界婚姻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女性的诸多不公的限制,比如说,因为无子嗣就必须同意丈夫纳妾,否则就要面临被休妻的命运,妻子对家庭的任何财产无所有权。从我们所熟知的大家闺秀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贞节牌坊,三寸金莲,到《女戒》中对妇女要求的三从四德,无一不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

  但从社会文明角度来说,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它结束了远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关系混乱的状态。比如说,唐代的婚姻制度中就有规定同性之间不得结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血亲结合。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家族的传承,生命的延续。婚姻的价值和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延续子嗣。这样尊长必享有绝对的主婚权,婚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被忽视,婚姻必得门当户对。而七种危害本族利益的事情必不见容于婚姻,离婚也必不能只遂夫妻之愿(从而有了“义绝”),(为维护本族的财产)媳妇也必无有产权和继承权,而一妻多妾制的采用也是同一目的的产物。

  一夫一妻多妾制既有它的缺点同时也有它对社会的一些积极意义。缺点是:首先,一夫一妻多妾制体现了明显的男女不平等。在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因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只要你有能力有精力。其次,它也是造成很多家庭矛盾的主因。因为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因此导致古代的一夫多妻家庭妻子之间矛盾很大,所以妻子间的争风吃醋难以避免。但更关键的是制度的不合理,对于正妻来说,由于多由是父母指定的,因此与丈夫很少有真正的感情,而其他妾往往与丈夫有一定的感情,所以正妻被冷落,而对其他妻子十分怨恨。虽然,小妾等到了丈夫的疼爱,但是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没地位的她往往受到正妻的欺凌,因此也十分痛恨正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一夫一妻多妾制,它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也是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的。严明的嫡庶之分也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基础。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正妻所生的长子是王位和爵位的当然继承人,不论他是否贤德。这种继承制度使得继承人唯一而且明确,能够尽量避免权位之争,减少发生统治阶级内讧的机会。所以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不但有利于家族的政治身份继承和财产的继承,而且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权力顺利移交,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 “六礼”“七出”“义绝”“三不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90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