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申遗工作日前又获重大推进。遗址保护范围,基本明确为良渚古城、瑶山遗址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未来考古遗址公园主要以绿植标识、覆土保护、景观示意、原状展示等方式向公众呈现。相关文本将于9月中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审。
建设考古公园,保护良渚遗址,复活五千年文明,是公众期待,更是历史重任。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史。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杭州建城史向前推进3000多年。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是目前已知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大型水利系统。杭州已经拥有西湖和大运河两大世界遗产。未来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将为杭州再添一座遗产丰碑。
保护良渚遗址,不忘前人努力。1936年冬,西湖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前身)年轻馆员施昕更回到自己老家余杭良渚,第一次以考古人的方式,发掘出大量良渚标志器物黑陶及石器等,自此掀起五千年文明曙光的一角,也在不期中,拉开了对良渚遗址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序幕。1959年底,考古学家夏鼐命名这一新石器文化为“良渚文化”。
今年2月10日,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去世,享年83岁,业界惊呼浙江考古的一个时代结束。牟先生是浙江考古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曾经主持和参与良渚文化考古发掘。4年前,我曾冒昧采访牟先生,在浙二医院肿瘤病房。此前,他刚被诊断患上癌症。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牟先生精神乐观,谈兴甚浓,丝毫看不出疾病对他的影响。牟先生去世后,省考古所留着他的遗物,三只考古箱,里面全是野外标本及考古工具,见证了一位考古学家“没有野外,就没有生命”的信念。而今,薪火相传,更多有关良渚的重大考古成果,早已被发掘。
水美草丰、飞鸟聚集,这是良渚部分区域的现状描述,标志着这片土壤生态修复能力的重生。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是良渚古城遗址,总面积9.09平方公里,将以生态修复为主,修复后将会还原一片绿洲,其中会有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墓地的展示呈现,同时尽最大可能恢复当时古城的河道、湿地、林地等自然风貌。可以说,绿色,才是它真正的历史肌理。
发掘和保护古遗址,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成立良管委,启动“文物特区”模式,开国内大遗址保护先河。“跳出遗址区求发展”,在遗址区外新辟工业园区。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各村社开展遗址保护,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大美丽洲”旅游综合体建设,实施遗址核心区农户搬迁。
一个考古遗址,只有当它给人以福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要复活五千年文明史,让文明再活五千年,活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当中,活在人们关于城市美好生活的梦想里,从而焕发出无限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