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他研究秦汉史;做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他守护文物大省的这块招牌近10年;退休后本该清闲,他又出山担任一家民营博物馆的馆长,并力推“图像历史”的研究深入。
周天游今年已72岁,11月17日,他在接受记者记者专访时说,当初到博物馆很突然,但由此也开始了他事业的新篇章,陕西广博深厚的文物积淀,扩大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
周天游说,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文化遗产要从内心里热爱,而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更要从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去保护它,传承它。
人类发展早期西安已是东西方交往主要集散地
记者:您从研究历史做掌管文物,这个过程中是什么打动您的?
天游:我是搞秦汉史研究的,到博物馆很突然,1995年8月份接到总部通知把我调到博物馆。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我是比较愿意的。因为秦汉史文献有限,所以对于秦汉史研究往往是要靠一些文物来推动,特别是新出土文物的资料。开始想的还是对当初的专业研究有帮助,但实际工作后才发现,文物对我的帮助远不止于此。
都说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就足以说明问题。1996年国家专家组来陕,就说(陕西)是大家公认的文物“大大省”。为什么要用两个“大”,很显然一个大已不足以形容陕西文物的重要性。这个“大”字不但是数量还是质量,就拿国宝级文物,一个宝鸡地区,1996年专家组来评估,一下子就考评出55件国宝级文物。
记者:文物能让陕西感到自豪,从陕西文物的特点怎么来解读?
周天游:陕西出土文物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展示我们国家早期发展史是最为开放的。为什么汉唐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主要就是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早期的人类活动这种迁徙交融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我们现代人可能认为离开飞机、火车、汽车出行就很难,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现在人类学家在环太平洋整个地区就发现了早期的中国锚,这说明中国人在人类出现不久就开始迁徙,而且迁徙范围非常广。西安在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是东西方交流交往的一个主要集散地。
记者:您刚说到西安在古代就是世界的中心,是文化交融交往的交汇点,从文物角度来说有没有什么体现?
周天游:咱们都知道黄帝时期主要是仰韶文化,仰韶是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出土文物之后形成考古意义上的名称,但仰韶文化主要分布时期尤其是繁荣期其实是在陕西,也就是现在的半坡。就从半坡陶器来看,很多人很奇怪这么抽象,很多像毕加索那种风格,里面出现的一些符号应该说就是一些早期的文字。还有秦汉时期,笛子也好,琵琶也好,还包括鼓唢,很多东西都是域外的,这也佐证了那时候民族交往很频繁,像羌笛、胡琴本身这个名称就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乐器已经成为民乐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内也认可这就是中国的民乐,这一点很值得研究。
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一个精神特质
记者:陕西的文化输出对于世界的影响在文物考古中有什么痕迹?
周天游:我们现在了解更多的是中国对于东亚、东南亚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很多日本人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杨贵妃的后代,这其中有传说的色彩,但背后是文化交往在东亚地区的痕迹太深了。
还有一个情况,实际上中国人是从宋以后开始(使用)高脚家具的,原来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从先秦以来一直到五代,这个传统在朝鲜半岛也好,在日本也好,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现在我们要了解中国早期的民俗要跑到韩国、日本去了解,中国的反而失传了。
记者:您是说风俗也罢,民俗也罢,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也有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
周天游:中国人善于变化,只要好,就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了。原来“席地而坐”这种习惯很普遍,但是到了宋代开始,高脚家具出现,(中国人)觉得好,椅子也高了,桌子也高了,床也高了,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在中华民族演进的早期,起码是前半期,开放文明绝对是咱们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并影响世界的一个精神特质。我们要承认历史,我们自信在哪,我们的老祖宗就在哪,这是我们的一个基础。
记者:还是强调“开放与包容”。
周天游:对,这才是我们的主流,主流里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所以这点我们还是要自信。
记者:有没有文物能证实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中是如何交流来往的?
周天游: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下汉景帝阳陵。当时,有个美国专家来参观访问,当时的考古人员陪同去看一些文物,把陶仓打开以后,但是没注意,就拍了照片,等(美国专家)回到国内把照片洗出来后发现有玉米。要知道玉米是元末明初从南美洲才传进来的,但是两千年前的汉阳陵就有!这个美国专家又急忙飞回来了,再去找,没有找到玉米,却把花生找出来了,花生拿到陕历博去做保护了,证明它就是汉代已放进墓穴里的。这说明我们和美洲的交往最起码从汉景帝的时候就开始了。
最近我做壁画(研究)也有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发现有唐代壁画,这个唐代壁画的形象带有西方色彩,但是很明显讲的是唐朝的故事,画的是唐朝的皇帝和他们的使臣交往的事情。回顾一下我们唐代的墓葬壁画里面,很多服饰是有西亚特点的,但又有中国的元素,西方人看了以后觉得好,又改变形象搬回去了,所以我们搬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后来又把我们的东西搬回去了。这是最好的文化之间互相交汇、影响的一个证明。
陕西文物都是老祖宗最好时候的东西
记者:您在陕历博工作近十年,这期间,一方面您接待一些比较高层次的外宾到陕历博来参观,另一方面您也带着陕历博的文物走出去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感受到外宾对陕西的文物是一个什么看法?
周天游:我举个例子。1998年的时候,我到台湾去参加一个南北朝的学术会,拜会当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在交谈过程中,他说他那里的好东西都是从陕西来的。北京是以宋元明清的宫廷为主的,上海是以海派收藏家的传世品为主,而陕西以科学发掘出土品为主,都是老祖宗最好时候的东西。那都是最开放包容、最善与吸纳、最富有创造力时候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形象,这个不光是陕西的骄傲,也应是中国的骄傲。所以对陕西来讲,这个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是最有发言权的。
记者:您从陕历博退休后又到曲江艺术博物馆做管理,和与文物的这种情结有很大关系吧?
周天游:肯定有关系。我认为干到80多岁也没问题,人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要从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去保护和传承文物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比较具体,从您做文物的角度对于提升文化自信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周天游: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文化遗产要从内心里去热爱,而且一定要了解它的价值,不是表面上的好看不好看,更不是为了金钱去做保护。我们要从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去认真保护它、传承它。
研究文物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文明发展是与世界同步的,如果观念陈旧落后,离开世界步伐太远,那我们就会出局。如果是这样的情形,我们现在就要恢复我们的传统,要成为世界一个崛起的大国,就要从观念上思想上认识历史过往,只有思想开阔了,眼界大开了,我们才能融入世界并从中获益,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我们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经验。
对于普通大众,要从各自角度出发,不要贪大,一步步往前走,只要你路数对、方向对,认真去做,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对国家发展有很大帮助,这就是我理解的如何增强陕西的文化自信的切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