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乏有特色的博物馆
记者:您对深圳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向来比较关注。在深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匮乏的背景下,您认为深圳的博物馆可以怎样避短扬长,办出自身的特色?
陈履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深圳的博物馆相比于同级别的城市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正因为深圳本身缺乏文化资源,如何将博物馆办出特色、办出影响也是一个难题。事实上世界上并不缺博物馆,缺的是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博物馆,因此,打造深圳博物馆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办出特色,这也需要我们花费更大的心思。
另外,深圳的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我曾经造访过一些博物馆,却都是观众稀少。所以,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商业发达的移民城市来说,如何将市民引进博物馆、美术馆,并让他们建立起对博物馆的文化依赖,我想这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考量一家博物馆的标准不单单是藏品的数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观众的数量。深圳拥有近2000万的人口,但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访客一年却不及百万。然而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个城市人口20余万的城市,国家博物馆一年的参观人数却以百万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市民与当地博物馆的关系,这也是深圳当下需要着力解决的。
记者:据您观察,目前老百姓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如何?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陈履生:虽然认知不够,但比过去有所提高。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每年博物馆的观众人数还是有所提升,甚至有大幅度提升。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客观来说,尽管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着问题,各馆在业务上却有着很大的提升。但是,如何推广展览也是一大难题。如果投资数额巨大,在藏品与陈列等其他的工作却不能跟进,到访游客屈指可数的话,将很难继续。所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是全方位的。仅仅做好展览是不够的,只有有了观众基数,所有的努力与投入才有意义。国家博物馆一年有七百多万观众,然而北京有三千余万市民,除去外来参观游客的数量,本地市民的到访数并不算多,也是问题。
记者: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民营博物馆,这对公立博物馆造成了多大的挑战?
陈履生:民营博物馆的问题较多,除了有公立博物馆的问题之外,又多了属于“民营”的另外方面的问题。民营博物馆要尊重博物馆的价值观和基本伦理。民营博物馆目前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要实现专业化。另外,民营博物馆的私人属性也有待改变。因为它虽然是私人投资建立,但从根本上还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必须要解决公益性问题。对于公立博物馆的挑战主要是在藏品资源、公共关系、展览与公众等多方面形成了竞争,具有了挑战性。
建立良性的藏品捐赠和奖励制度
记者:多年来您参观过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您认为哪些博物馆特别值得借鉴学习?
陈履生:长春电影制片厂有一个博物馆,在业内没有多少名气,但我个人认为做得很好。国内的省级博物馆几乎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特色,同质化问题严重。考察一座建筑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并非外观而是功用,好的建筑应该是外观与功用的完美结合。外观再好,功用不佳也不能称为成功。像苏州博物馆在形式上下了很大工夫,却忽略了功用,受建筑的影响,缺少了展示空间。然而,国外却有许多博物馆在建筑与功用的结合上可圈可点,如瑞士的沉船博物馆,它建在一条被打捞上的沉船之上,虽然外观不是很特别,内部却很特别,功能利用淋漓尽致。其次,好的博物馆彼此设计截然不同,如巴黎郊区前年落成的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在设计上非常突出,令人耳目一新。但遗憾的是该馆基于藏品问题,展览不是很精彩。美国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名气差于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与建筑却毫不逊色。新西兰的奥克兰美术馆也独具特色。好的博物馆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要学的也很多。
我认为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的差距,首先是观众数量严重不足。其次,我们的藏品比较单一。如国家博物馆虽然有136万件藏品,却无法建立起一条完整的西方艺术收藏的体系。但国际一流博物馆却都有丰富的、完整的、系统化的中国收藏。第三,虽然中国博物馆当今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在博物馆的管理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深圳如果要打造国际一流的博物馆,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陈履生:基于现在普遍收藏不足的现况,我认为应该先解决藏品数量的问题。如果想媲美世界一流博物馆,藏品的稀缺会直接导致专业方面的问题。其次,专业性的匮乏也会制约今后的发展。因此,博物馆、美术馆应该朝着更加专业化的道路迈进,建立良性的藏品捐赠和奖励制度,促进良性循环。客观来说,资金问题存在于每个博物馆,所以,完全靠购买来大量增加藏品数量并不现实。然而博物馆的经营不善会直接影响捐赠者的信心。国外许多收藏家会将毕生的收藏捐赠给心仪的博物馆,建立起了如今很多知名博物馆的重要收藏,但中国许多收藏家由于没有受到完整的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建立起与公众分享的意识,也没有对城市博物馆、美术馆建立足够的信心与依赖,故绝大多数藏品持有者宁愿建立个人的博物馆,也不愿意把藏品捐赠给公立的博物馆,结果造成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建立优质的博物馆、美术馆就较为困难。博物馆不是花钱盖房子,只要有一个高大而精美的建筑就足矣,更重要的是基于藏品建构藏品体系,带动基于藏品的展览,因此,深圳博物馆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建设一样,通过有效的工作,使城市中的人们对其产生亲情感,鼓励不断捐赠藏品的良性循环,让人们聚力,城市博物馆、美术馆才能延续并成为地标。
记者:此外,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和艺术品展示方面应该怎样吸引游客?
陈履生:世界上很多城市的博物馆在建设中是往地标的方向发展,因此博物馆的建筑问题也是一个课题。国内博物馆的建筑缺乏考究建筑设计,设计普遍过于粗放。细节决定成败,如护栏等,几乎清一色,全国上下都是如此,缺少细节,然而国外的博物馆护栏,甚至是楼道、灯光等,方方面面都经过精细的设计。展览策划设计同样如此,完美的设计都需要细节的支撑。如德国柏林的博物馆,翻新设计时保留了战争的创伤与记忆,而非以全新为标准对博物馆改头换面。相比之下,国内博物馆,每当我们提起翻新时,总会彻底摒弃旧馆,久而久之产生了博物馆与公众长久文化联系的疏离。而国外的博物馆即使经过无数轮的翻新与扩建也还是保留有最初的记忆,因此博物馆的魅力便有一种持久性。记忆的中断是影响博物馆美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于是一些博物馆就无法与当地居民建立在情感和记忆上的长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