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很多朋友看了《这些古建筑都不知道,还敢说你来过杭州?(上)》之后,都提醒小编要多发布一些杭州的古建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古韵悠然的城市。那么这期,我们接着来看杭州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古建筑哦!集历史与美貌于一体,在杭州的街区、小巷中,可隐藏着很多老建筑呢。
1、灵隐寺
灵隐寺大家肯定知道了,这一期我们先从它说起。有人误以为江南著名古刹“灵隐寺”也是吴越王所建,其实它早在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便已建成,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比保叔塔雷峰塔六和塔早600多年,是杭城最古老的古迹。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为什么会赐名“云林禅寺”呢?这里有一件康熙的趣事。《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家小时候有没有看过,小编也是一不小心暴露年纪了呢。康熙帝很喜欢去民间走动,他在南巡时,登上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后,即兴为灵隐寺题匾。灵字繁体为靈(上面一雨字,中间横排三个口字,最下面一个巫字)。
他一时激动,把上面的雨字写得太大,怎么办呢,他想起在北高峰上时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有云有林,显得十分幽静。于是灵机一动,顺势在雨字下加一云字,赐灵隐寺名为“雲林禅寺”。这就是天王殿前的那块四字巨匾的由来。尽管这块匾额挂了三百多年,但大家仍然称呼它为“灵隐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
2、闸口白塔
闸口白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筑。该塔是五代吴越时期仿木构塔中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高约十米,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廊秀丽挺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
对于白塔的外貌,有过很多的介绍,比如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依照梁先生的说法,这一座完全由白石筑成的佛塔,是“模仿木构形制之忠实模型,就功用言,则实为塔形之经幢也”。不仅指出了白塔的仿木结构的特征与祈福的功用,也指出了白塔在唐宋间的建筑风格上的承前启后。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复兴之江路白塔公园
3、梵天寺经幢
梵天寺经幢及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相结合的瑰宝。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钱镠迎鄮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名梵天寺。
如今梵天寺已毁,仅存两座南北相对的经幢,历经风霜岁月,挺立于山坡之上,是吴越建筑可贵的实物遗存。经幢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两幢结构基本相同,相距13米,幢高15.76米,由基座、幢身、腰檐、短柱层及幢项五部分组成。
基座为须弥座,雕有覆莲、幡龙、菩萨像等,共三层,底层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生动威武;上层短柱四周凿成小龛,龛内雕佛像。斗拱每面铺间一朵,六铺作双杪单下昂偷心造,檐子雕出瓦、椽、脊、戗兽、滴水瓦当等。
其上是八角形幢身,南幢身刻有《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北幢身刻《大佛顶陀罗尼经》。经幢每层短柱上刻设佛龛,龛内雕造佛和菩萨像,有一尊、三尊或七尊,形象端庄,比例匀称,各像之间配置得当。幢顶为日月宝珠,雕刻精致,纹饰各异。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梵天寺路89号
4、拱宸桥
说起拱宸桥,那就不得不提大运河了。在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16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而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这座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拱宸桥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着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这座石拱桥对于杭州的意义很不一般,走上高陡的桥面,望运河远去,它将运河系于杭州这片土地,里面是人的家和根,外面则是一片闯荡的世界。
如今,东连拱宸桥的桥弄街的一侧是近代工业厂房,另一侧是传统商业店铺,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筑。沿运河的住家与埠头、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等,几乎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建筑。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桥弄街1号
5、五柳巷
杭州市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桥,北至道院巷。南宋时在此建五柳园,故得名。旧时为达官贵人居住之处,后成平民栖息之地,居者多为小手工业者和商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火车站于清泰门内,火车贯城而入。1966年改名下友谊巷,1981年恢复旧名。小巷仍保留民国时期所建里弄建筑,杭州市政府已将其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经过三年的综合保护与改造,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修旧如旧,在实现外部历史风貌提升与内部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持旧民居的风貌,经重新规划设计,以巷弄体验式旅游、零售休闲文化、传统手工艺作坊为主导,形成一条体现杭州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街。
和那几个知名的旅游景点不同,五柳巷历史街区很多人都会感觉陌生。中国传统的白墙黑瓦简洁大方,仿佛生活在水墨画中。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偏远的山间小庙,看不到潺潺山泉,也听不到鸟鸣风吟。这里是老杭州人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散散步,内心也许会感到一份安宁。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五柳巷街区
6、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徽商代表人物。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事业的颠峰时期,耗时3年。故居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到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既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关于杭州名人故居还有很多,小编准备专门出一期来讲,敬请期待哦)
此外,他所创建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风格之典范。恢宏的建筑,辉煌的大厅,精湛的雕刻,以及特立独行的经营格局至今风貌犹存。在悠久的历史中,胡庆余堂沉淀丰富且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之精华。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元宝街18号
7、太平天国听王府
小营巷历史街区北起太平天国听王府,南至方谷园,东起银枪班巷,西至马市街。从这些路名就能想象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小营巷两万多平米区域里,大约有70%为历史建筑。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太平天国听王府。
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原为顾鸾之宅一篁庵。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太平天国将领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进驻杭州,听王陈炳文在顾宅设指挥部,人称听王府,是当时太平军在杭的最高指挥部。
听王镇守杭州,以当时地处偏僻的小营巷西首与马市街接壤的深宅大院改建府邸,并拆营砖围筑外垣,使本就宏敞的顾宅更显宽敞,府前篁庵佛殿中起造龙亭,雕镂雅致。百年古宅,几度易主,历史变迁,留下道不尽的故事。
现在是一座敬老院,毛主席曾在1958年来过这儿,因此来到这里“太平天国听王府旧址”几字不显眼,反而是大门正上方的红色字“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映入眼帘,下边还有“绿色墙门”四字。这儿是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住着退休人员,非常具有生活气息。这些老人仿佛和历史文物一同被保护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61号
8、良渚遗址
杭州有两处遗址值得一提!第一个就是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先后发现了高等级墓地、祭坛、大型宫殿基址、古城等不同类型的180多处遗址。良渚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遗址,遗址有6项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项成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因发现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於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而命名为良渚文化。实际上它是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良渚文化不仅代表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也被认为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
地址: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
9、临安城遗址
临安城遗址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元代毁于大火。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宋以前,中国古代国都布局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宫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长安;二是皇宫置于城市中间,周围散布民居,如北宋汴梁。而南宋的杭州,皇宫在南、民居、市集在北,可供城市发展的主要用地在吴山以北,把皇宫放在南部,为城市北部发展留出了足够空间。
2002年为保护皇城北墙这一遗迹,杭州市园文局在残存的夯土城墙周围围置了铁栅栏。皇城东墙城墙现为民居覆盖,皇城南墙大部分与宋城路平行,目前地表已不见城墙遗迹。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址:杭州上城区太庙巷8号附近
10、吴越国王陵
临安吴越国王陵,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陵墓包括吴越国王室钱鏐墓、钱宽及水邱氏夫妇墓、康陵。
1、钱鏐,五代吴越国第一代国王,卒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葬于临安锦城太庙山南坡。墓上为大型封土堆,列石狮、石马、石虎、石翁仲、华表和享堂(钱王祠)。文献记载,钱鏐墓自敕建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受政府和钱氏裔孙保护。
2、钱宽及水邱氏夫妇墓为吴越国王钱鏐父母亲之墓。钱宽墓早年被盗,钱宽妻墓尚完好,出土大量的金、银、铜、瓷、玉等器物。瓷器中有一批镶银边的白瓷和大型越窑瓷器。这些器物的出土,进一步证实了史籍中有关吴越国曾生产精美瓷器的记载。
3、康陵为吴越国第二代国王的王后马氏墓,1996年发现。墓为砖廓石室券顶,分前、中、后三室,前、中室均绘有大型牡丹树和如意云纹、转角斗拱。后室顶部刻天文图,四壁有石刻浮雕和彩绘牡丹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十二壁龛内刻十二人俑和十二生肖。
地址:浙江临安市锦城镇太庙山南麓
杭州的魅力是大自然的馈赠,繁华与古韵在山水间交融。随着杭州现代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很多历史民居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厄运。面对这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建筑,我们应当好好保护,既迈开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同时又保留原有的风貌,使之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