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给人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历史意义。此次暑假实践团队在暑假中走访了周庄,南京,丹阳,大理,南江,北京,青岛,扬州,调研了包括明城墙、张家大院、季子庙、禹王宫、东关街、三塔寺等古建筑的保护情况。
南京明城墙仪凤门墙段有的部分墙体有植被带的隔离,受损程度较小,但是有的部分则因为直接裸露在外没有遮掩与保护,流露出一些受损的痕迹,比如墙根处由于潮湿的水渍渍出发黄发黑的印记,还有一块地方的城墙砖外抹了水泥。所以保护的范围并不全面,有很多被遗忘的角落。
扬州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
全长1122米,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这种“河”(古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放入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独有的风韵。
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对老城区的改造中,未能很好地研究和保护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又陆续拆除了徐凝门街、西门街、皮市街等老街道,几乎都代之以毫无特色的现代建筑和多层行列式住宅,虽然既使老街区变了“新貌”,又使房屋开发商有利可图,但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完全消失。
此时的丹阳张家大院正在进行建筑修缮,并没有古建筑的韵味与气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大院旁边用栅栏围起来的沙土与钢筋,正门前堆着石块。与网上的图出入很大,并无标有“张家大院”的牌匾,只有正门旁边立着标有“张家大院”的石碑。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对禹王宫进行了一次修复工作。
现在有很多的古建筑,人们打着修复的旗号,却对其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但是此次修复工作是工作人员在考察了禹王宫地势之后才进行的。禹王宫地势有些低,对禹王宫的一些柱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抬升,可以使其在雨天不易受积水影响。
这是周庄的一角。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且年代又都久远,主体所用的砖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而其木构件又经过长时间的炭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朽。
有的则因白蚁作祟,使许多木石结构已失去应有的功能。古建筑使用的砖都是手工制作,强度较低,空隙比较大,加之年代久远,酸雨侵蚀,许多古建筑墙体砖表面严重腐蚀,砖体疏松。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时候,古建筑都遭到了破坏,因而,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护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见证者,毫不过分的说建筑物的造型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国力。
同时,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
倘若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那么失落的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