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键性的一年。据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9月份,良渚遗址申遗工作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预审。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为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撰文,他认为,近年来,学界对考古学的定义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来唯发现和研究为上的考古学,近几十年来又延展出了保护和利用等全新领域。而反观良渚考古八十年来,从初期只是发现和研究,发展到而今的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五位一体”模式,表明良渚考古已经走进了“全考古时代”。
良渚古城遗址
中国考古正在发生变化
前两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出了一本《考古学概论》教材,开篇名义,重新定义了考古学:“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此外,考古学还越来越重视对古代文物和古代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
上面这两句话与我1978年入大学读考古学时,前一句几无变化,后一句那时还没出现,而这恰好反映出考古学在最近几十年来所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玉琮(局部纹饰)浙江省博物馆藏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2出土
过去教习考古,重点是如何发现和怎么研究古代遗存,这可概括为两个词或四个字:发现、研究。到了我毕业的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部大法突出了“保护”二字。
良渚王陵出土的“玉琮王”,重达6.5公斤
强化文物保护理念并将其写进大法,与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不无关系。例如三峡和南水北调等大型国家基础建设工程沿线都要做文物抢救,否则文物就会被淹没在水下;再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如不进行文物抢救,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老街区便会遭受厄运。在这般情势下,原本只专心做发现和研究的考古学者们,既要设计好学术课题,又要准备好各种保护方案,考古队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学科成员共组的情况。
镂空神人纹玉冠状器良渚博物院藏
文物保护有了,那抢救下来的文物怎么办?都存放在库房里秘不示人,专供研究用,肯定不成;保护下来的古遗址和古建筑怎么办?都用围墙圈起来,任其闲置,也不足取。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让文物活起来的合理利用方式,如博物馆展示、遗址公园展示等。这又使得一些考古学者开始参与陈列大纲编写,对接形式设计布展等,乃至不少学者成为了考古策展人。
黑陶袋足鬶良渚博物院藏
以上可见,原来唯发现和研究为上的考古学,这几十年来,又延展出了保护和利用等全新领域。考古学科也由原来历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了一级学科。在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原本附属于历史学系的考古专业也纷纷独立出来,成立了考古系或考古文博学院,增设出文物保护专业、博物馆学专业、文化遗产专业等。现今很多考古研究所招聘新人,也不再是过去那样只进会挖或能研究的考古专业毕业生了。
嵌玉漆杯(修复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2出土
发现和研究侧重专业基础,保护和利用趋向文化应用,乃至有人据此将考古学划分成基础考古学与应用考古学。但不管怎么说,首先还是要有发现和研究。因为文物只有被发现了,才知道它重要不重要;文物也只有被研究了,才晓得它究竟有多大价值。否则,文物应该一般保护还是重点保护就无从着手,做好让文物活起来的合理利用也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要之,中国考古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从纯专业的“象牙塔考古”,正在进入既专注于务实求真的学术、又助力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考古时代”。
良渚博物院全景
良渚考古正在不断做大
中国考古学涉凡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一方面是通过实物史料复原和重建国史及其演变之道,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古代文化遗产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多地传承给子孙后代。凡此,才是考古学追寻的理想境界,才是考古学的全部要义,才是“全考古”——越来越广为人知的良渚考古,便是如此。
说到良渚考古,先要提的是一位叫做施昕更的最早发现和研究者。1936年,当时他还是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他在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
水坝与古城位置,及古城周边地形等高模拟图
施昕更不会想到,在他发现的这处距今约5000年前的遗址上,几代考古学者和当地的利益相关者等,从此开始了长达80年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过程,先后发生了诸多对专业、学术、文化、社会等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事件: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又先后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珍贵玉器等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国王或贵族。
良渚古城内的反山王陵区
19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近3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龙首纹玉镯良渚博物院藏1987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瑶山遗址M1出土
2000年后,浙江省和杭州市先后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和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以加强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目前,已投入了大约几十亿人民币,解决了大批工厂和居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力求还原当年良渚遗址的史前环境和人文景观,这让当地的大量利益相关者得以直接或间接地共享到了良渚考古带来的的巨大效益。
瑶山神人面纹单节玉琮
2007年起,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之后还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迹象。到最近的2015年,又在古城外围发现了大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
瑶山玉神人兽面牌饰
据我所知,1936年以来的良渚八十年考古史,可以说是继1928年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发掘以来,中国可数的连续考古时间最长、取得考古成果最大、改写中国远古历史记载最多、保护规划范围最大、遗产利用和传承做得最好、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程度最高的典型考古遗址之一,以至于成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少数几个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的一系列考古成果,还被多次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乃至世界考古大发现,写进了全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家邮电总局专门发行了良渚玉器特种邮票,先后营建了良渚文化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
良渚考古成果写进教科书
众所周知,国内外学界过去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然而,以八十年良渚考古为代表,中国考古学以它惯常的实证方式,已将中华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换句话说,良渚考古发现的都城及其水利系统,以其规模大、保存好、认知度高、都城性和国家性明显等特征,已实证了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已出现了成熟文明形态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玉三叉形器良渚博物院藏1987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瑶山遗址M7出土
作为近百年中国考古发展的一个缩影,良渚考古八十年来,从初期只是发现和研究,发展到而今的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五位一体”模式——良渚考古不但走进了“全考古时代”,而且良渚考古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筹备工作,也已经紧锣密鼓地进入到了窗口期。
反山玉鱼、玉龟、玉蝉
伟哉良渚——你既是考古的,也是文化的,还是全社会的;你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还是全人类的;你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