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文物保护没有尽头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9-06 11:11:36  来源:甘肃日报
核心提示:文物不仅珍贵稀有,更重要的是它易损、脆弱、不可复制。我总是在“唠叨”文物保护的事,就是为了留住文物这一历史的证明。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妇联界别的会场,樊锦诗委员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在最近一页,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凑近一看,全是与文物保护有关的内容。

  樊锦诗委员的话题由此展开。文物保护,是樊锦诗委员的“老本行”,也是她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说起这些,她的表情严肃,言语中透着认真,“对于文物来说,没有保护就没有利用,要想保证文物的完整、真实和可延续,就要保护第一,利用有度。”

  樊锦诗说,文物不仅珍贵稀有,更重要的是它易损、脆弱、不可复制。我总是在“唠叨”文物保护的事,就是为了留住文物这一历史的证明。

  说到文物保护,樊锦诗不得不提敦煌。“莫高窟在1979年时的年游客量是1.2万人,1998年时为20万人,而到2015年游客量已达到110万人。”

  “我们对洞窟有过检测,当游客增多时,洞窟的微环境就会发生变化,这对文物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樊锦诗说。

  于是,洞窟里有了传感器,当温度湿度超标时,这个洞窟就会暂停开放,“洞窟和人一样,不能超负荷工作。”在2013年,敦煌研究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了莫高窟的单日游客承载量为3000人。

  既想保护好文物,又想让游客能够充分领略莫高窟的风采,樊锦诗一直在这两者中寻找着平衡。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莫高窟也开始实行网上预约的参观方式。这种“前端数字影院体验+后端实体洞窟参观”的全新参观模式,让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从原来的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

  樊锦诗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后,缩短了游客进洞窟的参观时间,但是让观众的参观感受更丰富,这是一个保护和利用双赢的办法。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樊锦诗思考的是如何加大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力度。这个提案,她一直到这两天还在完善。她建议国家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国内的高校应该联合开展科研,研究如何保护文物。要建立文物的风险监控体系,通过数据分析,为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依据。

  说起敦煌,樊锦诗有说不完的话题;说起文物保护,樊锦诗说有做不完的事,她说:“文物保护没有尽头,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
 
 

本文标题: 樊锦诗:文物保护没有尽头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16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