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护是一种文化需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6-11-17 11:25:21
核心提示:关于古建筑保护的话题很多,我是一个出生江南水乡古镇乌镇、目前旅居皖南的业余画家,只能从几个自认为比较熟悉的方面来谈一谈。
   关于古建筑保护的话题很多,我是一个出生江南水乡古镇乌镇、目前旅居皖南的业余画家,只能从几个自认为比较熟悉的方面来谈一谈。

  话题一: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

  曾经,我们向往西方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生活。迫切地想告别旧的生活方式,于是,把古建筑、古民居看成是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标志,毫不犹豫地进行改建或拆除。

  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和乡镇建设成果,也让我们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舒适的现代生活。而突然间,生活变了,变得不再精致了、不再诗情画意了。

  曾经生活过的古民居没有了,曾经走过的石板路、石拱桥没有了,那半山腰的古塔没有了,曾祖父小时候读书的书院没有了……眼前,是停满了汽车的居民小区、柏油路、水泥立交桥和电信铁塔……离家求学、经商几年后回到故土的游子,都找不到家了!

  城市的古建筑隐在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丛中,形单影只,无比寂寞。一部分保留下来了,一部分仍被视作“城中村”面临拆迁的命运。

  小镇和村落里的古建筑,大部分已经消失了……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时光。人们开始寻找过去的生活。

  于是,全国各地的游客开始挤向水乡古镇、安徽古村落、云南贵州的山寨……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游客用镜头四处捕捉老厅堂里的旧摆设、天井里绽放的紫藤花,捕捉石板路上挑糖担的小贩、水巷里划船的渔夫,捕捉老窗里探出头来张望的穿着蓝印花布的姑娘……游客这种种捕捉、窥探,常常让老屋里的居民显得局促不安,有几分尴尬。

  一位法国朋友、画家多米尼克·安东尼曾经用他法国式的幽默告诉我:法国人三百年前的祖先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事实上巴黎的古建筑确实保护得比较好,包括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保护。在法国,我们不仅仅可以在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面前感受到她的历史、文化的伟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古建筑群,也同样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法国文化气息和一次次惊叹。

  古建筑承载了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精神等方方面面众多的信息,它是文明的象征。一个地区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地方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保护好古建筑,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子孙。

  话题二:不要让“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毁了古建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美好乡村建设”也是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村庄,是兴业富民的政策。

  但是,由于受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划措施往往就会被盲目地套用到乡村规划中。一些地方干部缺乏古建筑文化保护意识,不重视保护地方传统建筑,于是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一个个村落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却统统失去了地方特色、破坏了生态环境,古建筑也被大量破坏。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存在轻农思想,城里人看不起农民,农民也迫切地向往城市生活,想住进小区,拥有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于是,几乎全国的乡村都变成这样了:村民从古民居里搬了出来,住进了跟城市小区一样的商业楼里,远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种地耕作变得非常不便。小区门口都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城镇,而且小区外往往不乏有一些室外健身器材。于是乡村越来越接近城镇了,也越来越像城镇了。古建筑、古民居却因为没有好好修缮、管理,且不再有人居住和合理利用,渐渐损毁、破败。最后,就干脆一拆了之。

  其实,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其生活方式应该是不同的,并且也不可能相同。农村生活应该是自由的、诗意的、富有的。在国外,日本、加拿大、澳洲,不少富人都是农民。挖掘和尊重历史文化、山脉水系、地貌环境,鼓励出台强调顾及地方特色、保护和利用好古建筑的乡村建设方案。对于乡村建设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话题三: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了古代建筑学(营造法式)、工艺美术(砖、木、石雕刻等)、宗教、民俗、古代产业等极其丰富的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建筑的一些功能被取代,不再具有现实的意义。比如皇宫,因为帝王早就已经成为历史,肯定不再是作为帝王将相商议朝政的地方了。所以,也只能作为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了。古建筑变身博物馆和旅游景点,这是恰当利用的一种,也是一种比较适宜的保护。

  有的古建筑,至今仍然沿袭其传统的功能。比如在水乡乌镇,古代的“救火会”曾经一度尘封,旅游开发后,至今仍然发挥着防火救火的功能。江南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防火自然是头等大事。当然,除了古代的“水龙”之外,还配备了现代的消防设施。救火会的房子,还是原来的位置,还是照几百年前的样子修缮。游客透过一排木栅栏,可以向内看看那些造型奇特、至今仍能使用的古代救火工具。

  民间百工,各具特色。因此一些传统作坊的作业现场,其建筑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印记。这些作坊,如今有的已经被现代机械替代,有的仍顽强地坚持手工作业。技艺上的改变,有时就影响到古建筑的保护。比如,江西景德镇的瓷艺生产,自从使用电炉后,传统的柴窑就慢慢消失了,仅剩几个作为博物馆保留着。著名的葫芦窑旧址,也让一把现代大锁尘封多年。柴窑和相关的瓷作坊,也都是一种古建筑,只要传统的工艺继续保留,哪怕只是作为一种向游客展示的方式存在,这样古建筑也就能够被保护下来了。

  建筑的形式,除了跟人们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之外,与日常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庆、社交礼仪、娱乐形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相关的民俗文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当民俗文化发生变化了,或者消失了,建筑的功能就发生变化了,建筑就可能会被破坏损毁,保护就成了难题了。

  中国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维修保护就涉及传统的营造方法、各种雕刻技艺、材料的加工,以及风水、五行等方面的知识。这方面,就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承。当然,有时也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比如苏州的虎丘古塔,自明代起,塔身就开始向西北倾斜,非常危险。

  1956年至1957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反复研究抢救方案,最后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对塔身进行了加固,在每层塔身加三道钢箍,并在每层楼面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十字钢筋,与塔身钢筋拉结在一起;对塔体裂缝和塔壁缺损部位喷灌水泥砂浆进行修补。1981年至1986年,虎丘塔又进行了第二次大修。在塔底外围2~2.8米处共打了44个深坑,直至岩石层。再在坑里构筑混凝土壳体基础,消除塔体沉降和倾斜的威胁。这才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

  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是保护古建筑的一个前提。而借助现代科学的论证和现代技术力量的运用,是保护古建筑的一种实用举措。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本文标题: 古建保护是一种文化需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1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