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唐宁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唐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十年前在采访中接触了不少当年支援三线的建设者,并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等进行相关调研和讨论。
徐有威教授目前担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和研究》首席专家。徐有威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对三线建设的研究,由此他已经开始积极动员各方面,力促将研究成果贡献国家决策。
今年全国两会上,唐宁委员带来一份题为《关于改造利用三线企业遗址扶助地区脱贫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对三线企业遗址加以改造利用。唐宁说,这样一方面可拉动创业和就业,有助于地方脱贫。另一方面,也可使大批荒废灭失的工业遗址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在中西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湘西、鄂西、豫西等大三线地区,及全国各省区市腹地的小三线地区,以将东部沿海城市企业搬迁或“一拆为二”等形式,迁建、新建了2000多家工业交通企业。
1983年,国务院决定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改造战略。部分企业迁移到省会和中小城市附近。唐宁介绍说,仅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重庆这八省一市列入国家三线调整改造计划的就有274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撤销、搬迁的有257个。
企业搬迁后遗留原地的土地、建筑、设施及配套资源等有形资产形成了大批企业遗址。目前三线企业遗址除了零散自发地租给乡镇和企业,或被农民擅自占用养家禽等之外,大多数处于荒芜、废弃状态,造成了资源浪费。
在资源浪费的另一面是扶贫攻坚的压力。“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保密生产等局限,不少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和生产期内未给地方经济带来同步发展。”唐宁提到三线建设重镇秦巴地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等地,目前仍然是全国脱贫困难人群主要集中地区。
为此,有三线建设研究者提出“变废为宝”的课题,并对一些案例进行了调研。
据介绍,少数三线遗址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利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比如,在重庆涪陵,有“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之称的原三线企业遗址被改建成国防教育旅游基地。山东蒙阴县的原小三线企业遗址经规划改建,结合沂蒙山天然的岱崮地貌,开设实弹射击娱乐中心和度假村等,成为地质地貌特色景点,被评为四星级旅游区。这些新规划的实施,对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甚理想的地方在于,仍有很大部分的三线企业遗址在开发利用上,面临政策瓶颈。唐宁在上述提案中写道:“三线企业均为国有资产,大部分属于中央资产。1992年,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务院三线办《关于三线搬迁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搬迁单位原址国有资产‘应首先向全民所有制单位转让;如果全民所有制单位无法使用,搬迁单位可以向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有偿转让’。‘原则上接收方应一次付清价款’,‘延期、分期付款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其后在《实施办法》中又允许‘对于那些位于深山峡谷、人烟稀少、交通条件较差等不具备有偿转让条件的资产,可以实行无偿划转’,但‘不得向非全民所有制单位无偿划转’。”
在唐宁看来,由于三线企业多建在荒山僻野和经济贫困农村地区,乡镇政府很难拿出巨资购买国企遗产。要使废弃、荒芜的三线企业遗址变身为扶贫脱贫的资源,政策瓶颈有待突破。
唐宁在本次建议中提出,应全面调查收集三线企业遗址现状,特别要深入调研西南、西北贫困人口密集地区,结合扶贫攻坚工程利用等可行性,探索国企、民企混合发展模式。
同时,她呼吁尽快修改关于三线搬迁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有关问题的规定。对位于深山峡谷、交通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允许已经搬走的三线企业以遗址入股,鼓励贫困地区先利用、集资和引资开发,待有盈利后再尝还国家入股资本。
她建议参照农村土地承包的方式,鼓励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障投资开发者的利益,给予30年受益权。凡是贫困地区利用遗址兴办的产业,给予减免税的扶贫政策优惠。
此外,唐宁还提出“以盘活存量,搞好供给侧改革为手段,允许贫困地区将工业遗址资源改造为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的建议,不仅扶助周边地区尽快脱贫,还能给一些深陷困境的三线企业下岗职工及低收入者创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