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建筑固定于土地,建成后很长时间内无法轻易调整。而对于来自北京的建筑事务所众建筑而言,建筑更多被看成一种能够迭代和量产的产品。通过“内盒院”、“插件家”等预制房屋系统,众建筑试图寻找一种更快、更经济的方式,来实现人们对于某种空间的需要。近日,众建筑创始人之一臧峰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在他看来,利用预制房屋系统,能够使建筑和土地的关系更多样,同时让人们也能参与到建造的过程中。
盖房子的新方式
小樊的“插件家”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里,白色的外观和不规则的造型让它在胡同旧房之间显得颇为突出,仿佛某种来自未来的事物。事实上,这是由众建筑开发的一种预制房屋系统,普通人可以自行搭建,用来较快地实现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可以作为餐厅、会议室等进行使用。而在小樊的“插件家”中,看似与环境最格格不入的不规则造型,恰是大众参与的痕迹——由于周围邻居对采光、通风、视线的需求,房屋外立面才会被多次切割。
“我们的理想是,现在用砖或混凝土盖房子的人,能够接受一种新的盖房子的方法,然后以此去组建自己的房屋。我们觉得这种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小,能够提供高性能的室内空间,而且性价比不差。经过测算,它和乡村一般砖混房屋的平均价格几乎是一样的。‘插件家’的搭建很方便,搭建完毕,房子室内基本也就完成了。”臧峰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对于这种预制房屋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在国内,人们通常认为混凝土或砖比较结实,对于金属板材的预制房屋是否结实耐久,会有很多质疑。而在国外,由于预制建筑发展了很多年,所以不太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把‘插件家’带到国外发展,如果做得好,也能推动国内市场。”
臧峰告诉记者,今年“插件家”预计在国内完成4个项目,国外完成2个项目,与此同时,众建筑在寻找更好的工厂,并对“插件家”的材料进行检测,希望用更好的技术来实现这件事,从而为之后的量产与市场投入做准备。如今,众建筑已经为“插件家”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尺寸与板材,在工厂生产完成后,能够运输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我们把‘插件家’看成一种能够量产和迭代的产品。”
众建筑既做建筑,也设计产品,产品思维常常会体现在其建筑设计中。“建筑是一种相对永久的东西,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调整。产品最初可能未必完美,但是能够通过迭代不断发展。我们在设计时会有意识地将两者融合。”
用工业化讨论文化
对于很多人而言,灰砖、红柱、游廊、绿树构成的美好画面是他们对于北京四合院的整体印象。事实上,这样的四合院并不多见,相反,大量四合院存在着房屋老化、居住条件落后的问题。在众建筑看来,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符合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一味地回归历史而没有兼顾现实,不能为传统文化提供真正的出路。面对如今工业化普遍应用于各种产品制作的情况,众建筑希望用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在众建筑的作品中,内盒院是用工业化来讨论文化的典型案例。“我们在工厂制作内盒院的预制板材,而探讨的却是旧城改造。如何保护老城区、如何让人们原有的社区关系得到维系、如何切实提高居住质量,这些都是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的。”
很多老城区面临拆除重建的命运,改造的过程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区域原有的文化也很难复原。另一方面,居住在这些老房子里的人需要在忍受落后居住条件与搬离熟悉社区之间做出选择。而在内盒院中,众建筑开发了一种集成结构、保温、管线、门窗以及室内外装饰完成面的预制复合板材。板材质轻、易操作、运输便宜,几个普通人在一天内就能完成一个“内盒”的安装。在没有拆除房屋、没有破坏原有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内盒院让改善居住得以较快实现。
对众建筑来说,工业化是一种手段,用来体现设计与人、与文化的关系。“这一点落实在每个项目上都各有不同。比如内盒院与插件家让人用较低的成本提升生活质量,众行顶为人们创造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凹凸桌则通过不同场景的实现让人与人有更灵活的空间关系。”众建筑用工业化来实现创新与对人的关照,让设计成为一件可玩、可参与的事情。
建筑和土地不止一种关系
让建筑变得有趣、让人与建筑互动一直是众建筑在做的事情。最近,众建筑的新作“众空间”空降山东烟台广仁艺术区,这是众建筑目前建成体量最大的插件建筑。“众空间”的结构由众建筑已有的预制插件组装而成,通过“众空间”中可扩展的多层预制房屋系统,众建筑希望表达他们对于建筑与土地关系的理解与构想。新落成的广仁“众空间”,立足烟台海滨历史街区与高端商务区之间,以其新颖和开放吸引大众进入这块略显沉寂的街区。
广仁“众空间”是由众建筑团队利用预制插件快速搭建的三层展览空间与聚会场所,其中既有预制房屋系统,也有能够与建筑主体脱离的“众行顶”,人们既能在此娱乐,也能进入空间内参观众建筑展览。对于众建筑而言,“众空间”更像是一个关于未来建筑的实验,接下来,他们希望建造底层架空的建筑,让建筑和土地的关系变得更加灵活。
“现在,房子盖在土地上,这块土地的功能就固定了,想要改变的话,代价很大。未来,我们希望把一层的土地让给农田或是用作商业,让居住和其他功能上移,用预制房屋系统来实现。这样的房屋将是灵活可变的。未来将不再是卖地皮,而是卖楼层和容积。”
臧峰认为,这种架空底层、将建筑往上往外扩展的方式不是让建筑脱离土地,而是让二者之间有更多的关系。“现在的房屋只有一种供给关系,我们希望通过解放底层土地以及建造预制房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选择,让更多的人能够真正参与城市生活。这样的话,人们不用背负沉重的居住负担,城市也会变得更多元、更平等、更开放。”
从“内盒院”、“插件家”到如今的“众空间”,众建筑一直在寻找可以创新的空间,并逐步实现自己的想法,用创新的作品去表达对城市未来可能的构想。对于如何实现创新,臧峰认为,遇到问题时,必须为自己设置较高的难度,而不是不断后退、妥协。“创新需要你把自己逼到一个‘死胡同’里,但又要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进入那个局面。毕竟艰难的环境容易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