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唯一保存至今三层大戏台,将逐步恢复宫廷戏曲剧目演出;扮戏楼地下空间将向公众开放。夜幕降临,故宫安静下来,突然,一阵琵琶声从西北角传出。一曲《春江花月夜》拉开了故宫博物院畅音阁戏曲馆开馆首演的大幕。这是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畅音阁自清朝终结以来的首次戏曲演出。故宫博物院表示,从今天起,将逐步在畅音阁恢复宫廷戏曲剧目演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近日,“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故宫开幕,参会的21国专家学者和3个国际组织代表成为昨晚畅音阁戏曲馆首演的观众。
贯穿三个空间回归“大戏院”原貌
据故宫介绍,今年故宫对畅音阁戏曲馆进行了提升改造,强调宫廷戏曲的独特性,彰显畅音阁建筑的“大剧场”特色。
畅音阁戏曲馆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是一个完整的清代宫廷“大戏院”。畅音阁原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今天人们看到的畅音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进行过修缮,是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层大戏台。
“过去的时代,宫廷里最盛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这座戏楼100多年来没有演出过,我们修缮后打算用来重新演出。”
此次修缮通过新的参观流线设计,贯通了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三个空间,让观众一睹剧场全貌。
神秘后台地下室将向公众开放
作为戏楼后台的“扮戏楼”,有一间神秘的地下室,此前连单霁翔都没踏进过。
“不久前我还在吹嘘我走过故宫一万多间房子,但最近才发现,扮戏楼地下室被木板盖着,我没有走进过。”单霁翔说。
修缮人员首次打开后台地下室入口后,发现地下有畅音阁独特的“音响设备”(共鸣地井)和“舞台机械”(辘轳和水井),地井可以起到“立体声”效果,而辘轳则可以升降演员,像“吊威亚”一样演出“上天入地”的特殊剧目。
单霁翔介绍,人们看到的戏楼为三层结构,从下至上分别名为寿台、禄台、福台,但其实一共有五层,包括地下室和水井。他表示,未来扮戏楼地下空间也将向公众开放。
根据故宫规划,扮戏楼将通过两侧廊道连通阅是楼观众席,廊道墙面装饰戏曲图像,烘托观戏氛围。同时,在廊道和阅是楼设置茶席,为观众提供舒适的看戏空间。
“我们将逐步在畅音阁恢复宫廷戏曲剧目演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单霁翔说。
■现场
演员:在这里唱戏,让人肃然起敬
昨晚的演出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拉开序幕。继而,来自希腊的两位艺术家表演了歌剧选段《弃之而去:与过去的对话》,以改造后的古希腊七弦竖琴伴奏,琴声低沉婉转。
戏曲演出以昆曲《牡丹亭·寻梦》开场。四名旦角表演的《天女散花》选段让京剧真正回到畅音阁。整场演出的高潮出现在《铡美案》选段中,演员一开嗓就赢得阵阵叫好声。观众高涨的热情,一直持续到演出在《空城计》的歌声中落下帷幕。
《铡美案》演唱者、国家一级演员魏积军对这场演出已经期待许久。昨晚,他上台后,发现畅音阁舞台开阔,不同于四面封闭的戏楼有拢音效果,对演员的考验更大。
“真是太美好的感受了,一想到这舞台是100多年前谭鑫培这样的大腕唱过戏的地方,我心里肃然起敬。”《空城计》演唱者、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张建国说。他希望以后如果再来演出,可以不用音响,用原汁原味的嗓音,回归到这座戏台原先的表演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