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饮流斋说瓷》中是这样记载的:“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日滴,不名曰盂。”
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至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制的眼底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之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它们题材多样,寓意美好,其消费对象则往往是达官显贵、皇家贵胄,因此传承至今的砚滴类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鉴藏价值。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