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传统文化+高科技 让非遗保护开自己之生面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09 10:00:06  来源:央视网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9月18日到23日期间,“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采访组来到福建。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福建,对非遗的保护,正在越来越多的引入现代科技和现代经营理念,3D打印、AR和VR技术、O2O经营模式等使传统非遗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中“开自己之生面”。

  AR、VR技术给非遗全新视角


  2009年11月6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正式挂牌并对外开放。博览苑位于福州市南后街82号叶氏民居内,这处含明、清、民国三个时代建筑风格的院落“于闹市里得清净,于鼓噪得安稳”。其中所展陈的内容均为入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以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序列的7个世界级项目等。

  但博览苑并非只是“老宅子里晒老手艺”。走近博览苑,会发现在四进院落空旷处还安装有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不断滚动播放优秀非遗项目短片和宣介资料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览苑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单独设置“福建非遗数字化体验馆”。体验馆里,呈现的是当前最为火爆的AR和VR技术,博览苑将这些技术融入非遗体验剧,将传统展陈方式辅以全新视角,让观众直观地了解、感受和体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游客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博览苑里非遗项目通过AR技术“带回家”,听南音,看莆仙戏,都可以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一键实现。

  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书记、馆长陈秀梅介绍,未来,非遗博览苑还将适时创新展陈内容形式,拓宽整体展示思路,增加数字化体验在总体规划中的比重。

  脱胎漆器引入3D打印非遗需要新创意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其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漆艺,有“珍贵的黑宝石”、“人间国宝”等美誉。2006年5月,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项前沿科技——3D打印已经被引入这项古老的技艺之中。在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的一处工作室里,记者就看到了一台正在制作“胎体”的3D打印机。

  “首先要做个泥塑原型,然后用石膏‘倒’出来,裱上麻布、刮灰,之后要敲掉石膏,里边就空了,这就是‘脱胎’。”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阮界望介绍,这个过程不太有技术含量,但是却耗费精力,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耐心和时间干这些。

  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把制作步骤省时省力的完成,把劳动力解放出来,“非遗当然要传承,也需要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阮界望说。

  “当然,机器只是做一个载体,之后的一些技艺还是要手工完成。”阮界望说,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可以一方面充分保留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一方面利用科技成果取代非遗技艺中的一些基础工作,降低成品价格,使其能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非遗项目下的众创平台、“互联网+”以及O2O

  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位于福州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不仅关注漆艺研发,其所在的33号院落同时还是一个众创平台。研究院着力打造了集资源、科技、人才、市场、展示、生产、交易为一体的福建脱胎漆器文化产业中心,营建后续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创新研发、市场推广、人才支撑的鲜活漆文化生态,同步世界漆艺术潮流,实现漆艺匠人匠心的梦想。

  除了“众创平台”这样的新名词,记者在莆田采访木雕这一非遗项目时,还发现了另外两个极具现代感的词:“互联网+”和O2O。

  林建军,1979年出生,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现任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纹雕”技艺创始人。2015年4月,他创立的公司就采用了O2O经营模式。

  据介绍,该经营模式打通线上线下各个环节,无论线上和线下,都可以让来访的爱好者与消费者与产品零距离接触。记者还发现,林建军在自己的展厅里也采用VR技术,把产品搬上屏幕,运用“互联网+木雕”,为艺术爱好者与消费者搭建了掌上“藏云堂”。

  “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为艺术爱好者与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的服务体验,这些已经不是构想,而是已经变的真真切切,可以触摸得到。”林建军说。
 

本文标题: 【喜迎十九大】传统文化+高科技 让非遗保护开自己之生面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43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