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非遗的网络传播重在“由表及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12 11:10:51  来源:光明网
核心提示: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因而需要最大范围的在公众中实现与时俱进的薪火相传。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闫伟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因而需要最大范围的在公众中实现与时俱进的薪火相传。目前,整个社会置身于一种由网络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之中,如何让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优化传播,如何由表及里地充分彰显与释放其文化内核,如何让传统精粹和现实价值建立起深层次的时空连接与精神互动,是我们必须直面和思考的时代命题。


  任何事物想在网络传播中立于不败,必先深刻把握网络的媒介特性和运行法则,简言之即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平等性和多元性。或许在一些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固有思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限于单纯的展示、讲解,叙述语态还习惯于正襟危坐的宏大叙事、一板一眼的知识灌输,这难免与当下为数众多的网生代群体的接受口味大相径庭。可以说,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使得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光十色、气象万千,这为其在网络时代的优化传播奠定了先天优势。

  前几年,一部“现象级”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网上创造了点击率和满意度的神话。之所以会获得成功,主要是一方面运用平视的叙述角度讲着一个个感人的百姓故事,令受众在观赏中找寻到了产生心灵互动的情感契合点;另一方面对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个性化、精细化、放大化的抒情式表达,让万千网友在“口水和泪水齐飞”的独特感受中欲罢不能、回味无穷。这一典型个案足以证明,看似久远而深奥的古老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找准了传播方法,便可以在如今多元共生的网络世界里大放异彩。

  从某种角度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经典浓缩,因此最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也缘于此,不少网络作品也打起了传统文化的牌,试图以此来增加关注度、提高点击量。一时间,可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武术技法、建筑园林、民风民俗、书画器物等便在各类网络作品中层出不穷。然而看似蔚为大观,实则鱼龙混杂。

  例如,近来不少网络剧主打“民族风”,从场景到道具,从造型到服饰,貌似都追求对历史的“高度还原”,其实不仅在细节设置上和历史真实格格不入,而且人设、情节、对话等都是对历史感的严重消解。如此浮皮潦草、不负责任地对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非但不能为昭示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帮忙,还会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弘扬添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如果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高境界的期许,那便是将传统文化寻踪与时代精神弘扬深度交融,将回望民族历史进程、揭示社会历史内蕴与民族振兴的梦想一脉贯通。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既始终充溢着对历史的敬意、对文化的诚意,又要使其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产生千丝万缕的形神联结。

  网络场域是一个浸染着现世烟火气息的大秀场、大熔炉,在这里最容易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百姓的生活交集、精神相契和情感共振。古往今来,浓重的文化寻根意识以及对美好和梦想的向往是息息相通的。只要我们肯付出足够的智慧和辛劳,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含蕴的民族文脉,必定会随着网络媒介的无孔不入、无限延伸而四通八达,流向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深入炎黄子孙的文化骨髓。
 
标签: 非遗

本文标题: 【喜迎十九大】非遗的网络传播重在“由表及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47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