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记者从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上获悉,历时三年时间,中国考古文物专家通过对屈家岭遗址点进行针对性发掘,首次发现了该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和周代遗存。
上述两遗存的发现明确了整个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发展序列,即由早及晚主要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周代四个发展阶段。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和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以屈家岭遗址点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九亩堰、大禾场、土地山、杨湾等遗址点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环壕聚落遗址,面积达2.84平方公里,主体遗存年代距今约5300—4500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屈家岭遗址开始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目前,其考古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第四阶段考古主要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而展开。
专家考古证实,屈家岭遗址文化序列完整、文化发展连续性强,基本涵盖了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陶系到典型器物的演变轨迹证实,史前各阶段陶器的基本面貌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存续性。
石家河文化遗存出土陶器主要有厚胎红陶杯、厚胎灰陶壶形器、扁折腹彩陶壶形器、深腹豆、碗、夹砂红陶厚胎缸、泥质灰陶深折腹缸、器盖和镂孔器座等,还有一定数量的纺轮和陶环;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粗篮纹为主。
专家认为,一批重要遗物的获取,使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客观真实地展示长江流域史前五千年辉煌文化和文明进程的物质载体。
考古发现的环壕系统、附属聚落的分布情况,揭示了屈家岭遗址的聚落结构及聚落规模,体现了遗址的聚落等级及其所处的区域中心地位。考古工作及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汉东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屈家岭聚落群的面积仅次于石家河聚落群。
此外,此次发掘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铜矿石,检测显示其含铜量高达94%以上。专家认为,大量铜矿石的发现,为探索中国史前矿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