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何以“利礼仁”——茶史新探之五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6-11-23 16:30:48  来源:慕轼雅社  作者:鲍志成
核心提示:唐末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饮茶“十大益处”云:“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何以“利礼仁”


 

 

  唐末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饮茶“十大益处”云:“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除了较多强调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外,其中的“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都属于茶道修持范畴。在古人所阐述的“茶德”“茶道”思想中,刘贞亮的“十德”说,是比较系统全面的。这里拟就“以茶利礼仁”略作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一、“礼”和“仁”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社会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核心。

  儒家学说的根本,简单说就是“以仁为本”“礼治天下”,“礼”与“仁”都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之一。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际关系和权利义务。《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i]。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孔子在《论语》中有34处论及“礼”,强调说明礼的重要性,认为立身治国都非礼不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ii],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iii]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iv],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v]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vi]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可以说,礼作为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仁”是分不开的,礼是以仁为本的社会规范。因此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vii]那么何谓“仁”?“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viii],以人为贵,仁者爱人,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儒家“仁”的核心内涵,也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生命观和人文情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ix],“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x]儒家主张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还要尊重同类,兼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xi],“己所不欲,勿使于人”[xii],强调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尊重他人,不强加于人;爱人同时,还要以悲悯情怀看待所有生灵,以“恻隐之心”[xiii]对待自然万物。经过汉唐儒家的继承,宋儒对孔孟之“仁”进行了新的阐发。张载认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主张“爱必兼爱”,提出“民胞物与”[xiv]的思想。程颢提出“人与天地一物也”[xv],其弟程颐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xvi],这与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xvii]遥相呼应。二程进而认为,“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公所以能恕,所以能爱。”[xviii]“仁”由人及“公”,“公”即“物我兼照”能恕能爱,这是对“仁”的拓展和升华。朱熹以“生生之德”训“仁”,认为“仁是天地之生气。”[xix]这与“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xx]同出一辙。天地繁育万物,生生不已,是最高的大德,以“生生之德”为基础,儒家生化出了贵人、爱人、重生、爱物等为基本内容的“仁爱”思想。“仁”的“生生之德”超越了个体,扩及到人类,充塞于宇宙,它代表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意”、“生机”、“生气”,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德性就是“生”,就是“日新”之“易”,也就是变化、创新和发展。这是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仁”是儒家人道思想之根本,而“礼”是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实现天下长治久安、和谐太平的理想大同社会的方法路径和行为规范。

 

  二、茶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人格精神,与儒家所提倡的仁爱、礼教思想相契合。

  茶源自自然,生于山野,汲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本乃清净高洁之物,故儒家认为茶有君子之性,具有天赋美德。唐韦应物(737-792)称赞茶“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xxi],北宋苏东坡把茶誉为“清白之士”[xxii],宋徽宗也称茶“清和淡洁,韵高致静”[xxiii]。自古以来,儒释道都赋予茶清正高洁、淡泊守素、安宁清静、和谐和美的品性,寄寓了深厚的人文品格,蕴含了高尚的人格精神。在这一点上,茶非常符合儒家主张通过礼乐教化、三纲五常来构建万民和乐、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的“仁本”“礼教”思想和社会政治伦理。
 

 

  以茶入礼,相沿成俗。儒家强调通过礼乐教化构建伦理社会,故而以茶入礼,籍茶礼蕴含的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来达到宣化人文、传达典章的目的。除了客来奉茶、以茶会友外,茶在国人传统的人生大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协调人际关系、实施社会教化的工具。因种茶树必下籽,移植则不生,取其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的吉祥寓意,许多茶区男婚女嫁自古离不开茶。如西湖茶农婚俗,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民谚有“吃了哪家茶,就是哪家人”,“一女不吃两家茶”。“吃茶”即“定亲”,下聘礼称“下茶”或“定茶”,连整个婚嫁礼仪也称为“三茶六礼”,这“三茶”就是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时的“合茶”。儒家认为“生死事大”,故而得子庆生、亡故丧事也都以茶入礼。如生儿育女,要吃“贵子茶”、“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如死者入殓,先要在棺材底撒一层茶叶、米豆,出殡、封金时也要撒茶叶、米豆。在清明、冬至祭奠祖先亡灵焚烧的纸钱中,也夹有茶米。此外,四时八节也茶不离节,如农历正月初一要吃“新年茶”“元宝茶”,二月十二要吃“花朝茶”,四月要吃“清明茶”,五月要吃“端午茶”,八月要吃“中秋茶”等[xxiv]。许多茶礼历经千百年传承,相沿成俗,成为国人的生活常态。

 

  茶以明伦,和济天下。茶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人格精神,与儒家所提倡的亲和包容的“中庸之道”高度契合。古往今来的茶事实践,无不体现出“亲和”“礼教”的理念。奉茶为礼尊长者,就是待客时的明伦之礼。台湾林荆南教授提出的“茶道四义”之一就是“明伦”,他认为“茶之功用,是敦睦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xxv]即使在当下社会,茶也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油,使紧张焦虑、疏远冷漠、浮躁不安、烦恼痛苦等“现代病”在袅袅茶香中烟消云散,不治而愈。
 

  以茶修身,精行俭德。茶味苦中有甘、先苦后甘,饮之令人头脑清醒,心态平和,心境澄明。唐代茶圣陆羽称茶为“南方之嘉木”,茶之为饮最“宜于精行俭德之人”。所谓“精行”,勇猛精进、勤勉修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者是也;所谓“俭德”,俭以养德、朴实无华、大朴不雕、守素崇德者是也。这样的人,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者,是有抱负有志向的仁人志士[xxvi]。而茶的品格在成就这样的人格的过程中,是最适宜发挥守素养正作用的。一杯清茶,两袖清风,茶可助人克一己之物欲以修身养廉,克一己之私欲而以天下为公,以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之间,以忠孝之心事于千秋家国。以茶助廉,以茶雅志,以茶修身,以茶养正,自古为仁人志士培养情操、磨砺意志、提升人格、成就济世报国之志的一剂苦口良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江湖之野,不忘庙堂之志,是许多儒家士大夫的人生抱负。作为古代民间慈善义举、公益事业的形式之一,我国城乡民间“施茶”之风相沿不衰。如杭州湖墅一带茶亭施茶由来已久,至今留传有茶亭庙、茶汤桥等地名。茶亭庙在江涨桥畔,因庙旁旧有甘露亭,是昔日每年夏天专为路人施茶的茶亭,故庙以亭名。在一些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路途遥远的乡野古道上,自古有乡贤富绅捐资或村民集资建造的茶亭,“十里一亭,五里一厕”,给行旅过客免费提供茶水,歇脚纳凉,成为耕读时代儒家士人行善积德、扶危济困、兼济天下的生动写照[xxvii]。


  儒家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构建伦理社会,故而以茶入礼,籍茶礼蕴含的仁爱、敬意、友善和秩序,来达到宣化人文、传达典章的目的。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理念,都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谐,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茶利礼仁”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茶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惠及全人类,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仁本”“礼教”思想为精髓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茶和茶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华夏文明同步,与中华文化有机交融,经数千年兴衰更替而历久弥新。无论茶艺、茶礼还是茶德、茶道,都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如儒家的以茶入礼、“茶利礼仁”、教化百姓、和济天下,佛家的以茶供佛、以茶参禅、清规茶汤、禅茶一味,道家的以茶养生、轻身羽化、通灵得道、天人合一,都无不说明茶不仅参与了三教实践,而且都臻于至高境界,茶被赋予了文化、道统传承的功能,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饮”、“人伦之饮”、“人文之饮”。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宋元时期的禅院茶礼,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同源而异流,中国的“茶德”思想对日本茶道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四规)之外,日本茶文化界也流行《茶十德》之说,即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息灾、朋友合会、正心修身、烦恼消灭、临终不乱,折射出中国文化及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的《茶十德》都是讲茶的好处,并由茶及人,推延到人生修习、社会规范而赋予哲理,都体现出茶道对世道人心的劝谕教化作用。
 
 

  茶文化兼容自然和人文两个范畴,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开放性、亲和力、包容度和社会化、生活化的多元一体的独特社会文化形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礼仁”等茶性茶德和茶道精神等鲜明人文品格,恰恰是中华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是茶文化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

这一思想在当今法德兼治以建设和谐文明社会、重建斯文以复兴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实践中,都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力量。创新重构中华茶礼文化,大有可为。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本文标题: 茶何以“利礼仁”——茶史新探之五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