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从孔道看古玉鉴定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23 10:57:12  来源:北京商报
核心提示:经过对真品实物的考察研究可以认定,石器时代无论是石还是玉,只要是有孔的,要么是手工捻钻,要么是采用旋转方式进行研磨钻孔。除此,没有其他的加工方法,这是工艺技术的基本原理。
  经过对真品实物的考察研究可以认定,石器时代无论是石还是玉,只要是有孔的,要么是手工捻钻,要么是采用旋转方式进行研磨钻孔。除此,没有其他的加工方法,这是工艺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原始且简单的加工手段,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及不同标准的孔。对玉器孔的认识和鉴定,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工艺技术领域的基本常识,这是我们识别真伪孔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只要是圆孔就一定是通过旋转磨制完成的。而造成孔的同心度偏差,则取决于设备本身的旋转精度和稳定性。如果旋转中出现抖动,必然也会使钻具与孔径产生匡量,这种旋转磨制的抖动,也必然会造成孔出现不圆的现象。

  除此之外,钻孔所造成的工艺误差,还有水与砂的中介作用,决定于钻具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钻头的可塑性。当我们理解这方面的基本原理以后,便能够从玉器孔的效果和特征上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形状不同标准化的孔。以此区分现代和古代的工艺差距。

timg (3)

  为什么伪造假古玉不可能成功?同时也一定会找到造假的很多证据。例如: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喇叭孔。造成“喇叭口”的效果,主要是被磨制物体的硬度,与钻头材料的硬度耐磨性比较接近。当进行研孔时,被磨制物体与钻具之间会相互磨损消耗,使较粗的钻头前端慢慢被磨细,无法再下钻。这时候钻头后部,直径粗的部位开始与孔口接触研磨,使孔口的倒角度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喇叭口。虽然我们无法确认原始的钻具是什么材料的,但是我们从孔的工艺特征上,能够认定孔是经过旋转设备研磨出来的。从孔的工艺效果上,认定是经过旋转的钻具研磨成型的。孔出现的同心度差和孔径的工艺误差,是原始的设备精度及稳定性造成的。这些加工磨制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些误差上也能够确定,设备的转速和加工一定是低效的,研磨量也是较小的,在原始设备工具的低效、低精度落后条件下磨制的孔,也必然是非标准化的,这是原始社会的技术水平无法克服的。

  到了商周时期我们发现,虽然玉器的孔仍有喇叭口现象,但是相对较少了。这个现象说明,设备和工具一定有了改进和提高。虽然孔的同心度、内径,仍然存在着工艺误差,但是我们从实物的工艺效果上可以确定,加工孔的钻具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了。

  从战、汉玉器的标准化和规范程度上,能够看到这个时期的设备精度和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改进。无论是纹饰线条还是孔的各个部位,加工磨制得都十分标准。特别是汉代已经完全完善了孔的加工技术。为了提高加工精度,这个时期具备了充分的配件供应,用于保证加工精度,从而确保孔的尺寸标准和同心度的规范。虽然我们仍然不知道战汉时期设备工具的构造,但是从玉器的工艺技术处理特征上完全有证据做出这样的结论。经过对汉代以后的实物考察,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汉代以后各个历史朝代孔的表现特征,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孔的加工效率,同时证明汉代加工技术和工艺手段已经成熟。

  从唐宋元明清玉器的各种工艺特点上,我们看到改变的只是玉器的加工效率和工艺程序。通过简单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不同时代孔的变化决定于不同朝代的工艺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玉器加工技术发展到今天,其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无论在精度、转速、稳定性方面,以及工具的耐磨性等技术水平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使玉器孔的标准化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认为现代的设备工具伪造古玉轻而易举。我们说其实更难,难在设备的精度上、工具的材料上、时间成本上,无法还原到几千年前。这些差别证明古玩不可再造!就如同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只能制造黑白电视机,而不可能制造今天的液晶电视一样。如果伪造历史上的古玉,不使用那个时代的设备和工具、材料及工艺处理方法和手段,是不可能伪造成功的。而且不同的历史环境、社会人文背景、文化观念以及审美,都决定了古玩不可再造。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古玉的孔,相对于真品是无法伪造成功的。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古玩艺术品价格认定专家)
 
标签: 古玉

本文标题: 专家:从孔道看古玉鉴定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59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