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荣与他的“漏白”书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6-12-22 14:29:52  作者:鲍志成
核心提示:初识李茂荣先生是在今春“首届禅茶论坛”上。宽阔的额头,深邃的眼神,灵睿的谈锋,饱满的精神,加上摆弄相机时那矫捷的身手,让人一见就知是位舞文弄墨、元气充沛、热情谦和、正值壮年的饱学之士。

  初识李茂荣先生是在今春“首届禅茶论坛”上。宽阔的额头,深邃的眼神,灵睿的谈锋,饱满的精神,加上摆弄相机时那矫捷的身手,让人一见就知是位舞文弄墨、元气充沛、热情谦和、正值壮年的饱学之士。没过几天,我就应邀来到他所在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书画院。一进门,迎面就是爬满窗台的长青藤鲜嫩翠绿地垂挂满窗,让人赏心悦目;回首环顾,满壁的书画、茶具把画室布置得翰墨流韵,茶香四溢;而几乎占满半个画室的又长又宽的画桌上,笔墨纸砚杂陈如山。真是斯是雅室、正得其人啊。才落座初啜清茶,他就从画桌底下拖出两口木箱,开箱取出一轴装帧精美的长卷徐徐打开,映入眼帘的是“红楼梦艺术大观园”卷首题签,继而有季羡林、周汝昌、文怀沙、金庸等文坛尊宿的题词……他一边展开,一边为我讲述他的得意之作,而我观赏听闻之余,惟有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这件作品是李茂荣先生呕心沥血历时16年、写秃颖毫140余杆,以非凡的磨穿铁砚之志完成的旷世杰作:不仅用蝇头小楷精心书写了100余万字的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全书120回,而且还独具匠心地用工笔线描130个红楼人物绣像,配以200余方篆刻印章,总计十二卷,长达三百米,蔚为煌煌巨作。为此,他北上南下,数访京沪大观园,查阅史料,九易其稿,就连家里书房的地板也在书案凳脚的腾挪中磨出了四个深深的凹坑,才终于修成了“正果”。古来书法皆以楷书为基础,然时下书界多以大字行草为尚,颇宜上壁展览,我曾戏称之为“展览书法”,而为案头尺牍信札者少,能精工楷书者更少,精于蝇头小楷者更是少之又少。



  观李茂荣先生于小楷如此深厚扎实功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想:如此工程岂是常人所能为?有如此功底者又岂是常人乎??正当我为他的小楷书艺称叹不已时,他又为我展开一轴作品,在咫尺盈方的宣纸上,用同样的蝇头小楷抄录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不同的是在谋篇布局时巧妙地留出空白线条,构成一幅陆羽坐读《茶经》的图案,书中有画,画以字现,令人拍案叫绝。李先生祖籍扬州,自幼拜师习字。后投身军旅,从事航空摄影测绘多年,不仅练就了军人的硬朗风格,而且为从事艺术创作奠定了独特的宽广视野。转业地方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尤其是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工作后,他从禅茶一味中联想到书画同源,突发奇思妙想,引画入书,以白计黑,用空白线条勾勒任务山水形象,而整体仍为小楷书法作品。他尝试的第一件作品是明人田艺蘅的《煮泉小品》,送给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得到许多外交官的赞赏。


  李茂荣的艺术探索得到莫大的鼓励,从此一发不可收,选材歌颂祖国山水名胜的诗词2000余首,分别以故宫、长城、黄山、长江、漓江、西湖、日月潭和紫砂茶具、红楼人物、茶经诗文等为名胜为图,创作了大批作品,以其书画融合、互为一体的独特形式,富有小楷书法、白描人物、版刻山水、民间剪纸等多种传统艺术元素和韵味而广受各方赞赏,一些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海内外政要名流,或被博物馆珍藏。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前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获赠《长城》后欣然题词“中华魂”,赞誉有加。欣赏之余,他说一直为这种书画样式的名字而困惑,我略一沉思,脱口说“‘漏白’书法!怎么样?”他眼睛一亮,起身击掌道:“太好了,太妙了!”


  也许这个名称还不足以概括李茂荣作品的特征,也许在中国书法、绘画历史上类似的探索早已有之,但应该说,他的“漏白”小楷书法绝对是独门绝活。或许是因为同好书、茶,我们从此成了忘年之交。在其后的交往中,我了解到李先生不仅小楷精到,而且兼擅行隶,尤其是他的“板桥体”,把“乱石铺街”的风韵表现得惟妙惟肖;他还擅长篆刻治印、诗文和摄影,真可谓多才多艺。他的书法作品曾先后在杭州、上海、广州、重庆、澳门、北京和日本东京、京都等地展出,被许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和博物馆收藏。


  他的书法创作题材中,除了古典名着、诗词外,很多与茶文化有关,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弘扬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本文标题: 李茂荣与他的“漏白”书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6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