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的历史:新石器、东周汉和红色文化圈(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25 10:45: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雄县古称雄州,隋代设瓦桥关于此,曾是北宋时期的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宋将杨业之子杨六郎曾在此地镇守三关长达16年之久,在抗辽保宋的征战中,杨六郎曾多次大败辽军。
  三大文化圈以及燕南长城和 辽宋边关地道构成的两条线

  雄县古称雄州,隋代设瓦桥关于此,曾是北宋时期的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宋将杨业之子杨六郎曾在此地镇守三关长达16年之久,在抗辽保宋的征战中,杨六郎曾多次大败辽军。

  “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杨六郎是运用何用军事防御手段出奇制胜的呢?”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1964以来年,雄县境内祁岗、孤庄头和邢村相继因打井、灌溉和取土等活动发现青砖结构洞穴,后经专家鉴定,为宋辽时期用于军事防御的地下通道。随后在进一步的勘察中印证,宋辽边关古战道自西南向东北,横跨了雄县、霸州、文安和永清等县市境内,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达1600余平方公里。

  地道在军事上有三个用途:一是藏、运兵;二是迅速传递情报;三是用声学原理监测敌情。古地道曾经出土过酱釉缸、弹丸、铁镞等。地道内的水缸,经中国声学研究所的专家论证,除生活用途外,它在战时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功能——监测敌情。将缸覆置,兵士将耳朵紧贴缸底,可以听到远方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声音。

  自此,宋将杨六郎多次打败辽军的谜团才有了答案。

  后来,经中国文物考古、辽宋金史、古战争史和旅游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多次考察鉴定,一致认为,这样巨大的地下防御性军事工程的发现,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为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发现。

  1993年6月,邢村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修复了近200米供游客参观,并列入了升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雄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2013年3月,辽宋边关古战道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白洋淀又是风云际会之处,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的雁翎队,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写在安新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的一段结束语。馆名是由曾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在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

173637980201405282103203826932818377_006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为了镇压白洋淀人民的反抗,日军于1938年强迫当地猎户交出土枪土炮,猎户以渔猎为生,这样一来,等于直接切断了他们的生存来源。这个时候,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和区长李刚义来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开会,号召组织抗日武装。22名猎户当场报名参加,自带枪排、大抬杆和火枪组成抗日武装。由于火枪和大抬杆的引火处容易被水打湿,便插上雁翎。“雁翎队”的队名便由此而来。

  如今,白洋淀周边的红色文化圈和东周汉文化圈以及新石器时期文化圈一起,成为该区域三大重要的文化特征。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三大文化圈加上以燕南长城和辽宋边关地道构成的两条线基本概括了雄安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征。“目前考古队还在进行全面的摸底工作,以此来了解文物点大致的情况,2017年年底之前将会完成雄安新区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考古调查,2018年继续100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文物勘察,为新区建设提供空间。”毛保中说。
 
标签: 雄安新区

本文标题: 雄安新区的历史:新石器、东周汉和红色文化圈(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6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