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面临断层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28 07:32:46
核心提示:正在宁波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举办的“美好心事·布”非遗手工艺展上,余姚土布和南通蓝印花布的美丽惊艳了参观者。相比于已经形成产学研规模的南通蓝印花布,余姚土布的传承前景堪忧,甚至已经到了急需抢救性保护与研究的状况。
QQ截图20171028073601

  81岁的王桂凤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所掌握的余姚土布编织的核心――经线技艺现在几乎无人能全部再现。正在宁波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举办的“美好心事·布”非遗手工艺展上,余姚土布和南通蓝印花布的美丽惊艳了参观者。相比于已经形成产学研规模的南通蓝印花布,余姚土布的传承前景堪忧,甚至已经到了急需抢救性保护与研究的状况。
 
  花样留存在传承人的脑海里
 
  在小曹娥镇建民村王桂凤老人的家里,她的女儿王月芳向记者展示了家中保留的余姚土布布样和用余姚土布制作的服装。这些以格子、条纹为主的土布布样,每件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小曹娥镇上也鲜有人知道它们的编织方法。
 
  满头银发的王桂凤老人拿起这些布样,向大家介绍:“这个叫窗门布,像一格格的窗门;这个是柳条布,长条形的,以前用来做裤子;这个是桂花布,中间的几点就是桂花,它有6种色彩,织布的时候脚下要踩5只踏板……”王月芳说:“这些花样的名字都来自生活中,以前都这样叫。”
 
  在王桂凤介绍的时候,和记者同行的其他人也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些布样,有人看到一块黑白相间的格子土布时,像发现了宝贝似地叫了起来:“这不是大衣上的千鸟格吗?这种花纹一直很流行的呀。”王桂凤转过身来说:“这是斜纹布。”这种花纹织起来是不是很复杂?是怎么织的?王桂凤说很简单,花样都在她的脑海里存着,织起来不复杂,年轻的时候她织的一些花样比这还要复杂些。
 
  掌握经线技艺的人屈指可数
 
  王桂凤的绝活就是能织出各种花样,土布制作技艺的核心是经线环节,这个环节其实就是在设计花样。2010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时,王桂凤是唯一的传承人。她家中保留的样布有20多个品种,王月芳说,因为年纪大了,有些布样上的花样她妈妈现在难以在织布机上再现了,虽然她和姐姐王梅芳也会织土布,但是很多花样只有妈妈才会织。而王桂凤的外孙辈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基本与土布无关。
 
  小曹娥镇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会经线?镇宣传干事、镇文化站原站长张玲君说,经线是技术活,以前织经线的人被称为经线师傅,镇里多次组织过土布制作技艺的培训,年轻人不愿意学,上了年纪的人多是会织但不会经线,除了王桂凤外,现在会经线的也就两三个人,张玲君也曾跟着王桂凤学过,只学会了一点点。
 
  记者还获悉,2014年,小曹娥镇就立项建一个土布馆,一边在馆里展示土布的制作工艺和工具,一边开展土布制作技艺培训。现在土布馆刚刚开工,预计明年可以建成。余姚市文广部门也正在组织人员为土布编写一本书,但书中缺乏对余姚土布花样的收集与研究。
 
  抢救性保护与研究刻不容缓
 
  在117艺术中心与余姚土布同时展出的南通蓝印花布,在传承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吴元新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在乡镇企业从事蓝印花布的印染与设计工作,当蓝印花布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他有意识地收集民间的布样,还自己设计了大量新花样。1996年,吴元新开办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现在已积累了3万多件藏品。他还通过参展、销售的方式来传播蓝印花布文化,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来养活20多位从事蓝印花布传承工作的人。
 
  记者从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2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传统工艺方面有6个,余姚土布是6个项目中最让人担忧的。专家建议尽快对余姚土布的传承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影像技术记录传承人的操作过程,来再现余姚土布各种花样的生产。同时,也亟待有纺织设计类的专业人员能介入抢救性工作,参与收集整理余姚土布的布样,挖掘布样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让余姚土布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标签: 非遗传承

本文标题: 国家级非遗传承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面临断层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67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