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不含自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87项。31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非遗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29日,由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同时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发布上述数据。
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非遗保护实践在制度建设方面新出台或调整了一些政策、法规;在非遗保护的宣传、展示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促进了非遗的互联网“分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在人才培训方面,2016年文化部针对非遗传承人、管理者和参与者举行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培养了大批非遗保护人才,强化了非遗保护能力建设。
2016年中国新增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1项(“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2项。
报告认为,中国非遗保护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宣传、展示较多,传承活动相对较少。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有待完善;对高新技术利用较少、程度低;非遗传承人话语权有待加强;非遗保护理念有待提高;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脱节现象依然存在;非遗学科化建设仍然十分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