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中华文明从哪里来?通过考古我们寻找答案(一)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06 15:31:36  来源: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核心提示: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作为新兴考古学的拓荒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为我们讲述了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考古证据。
  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作为新兴考古学的拓荒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为我们讲述了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考古证据。

  古老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地球上的人类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也有人说是几十万年,但无论如何,人类来到这个地球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今天我要讲中华文明,它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我们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按照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DNA测试的方法,据美国和很多国家的学者测定,我们的共同祖先来自于20万年前左右非洲大裂谷里的一支古老人类。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包括中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从现在发掘的古人类化石等证据,对东非大裂谷这支人类是唯一人类起源的说法提出了挑战。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也有可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人群,而且,这支人群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文化。

  大家知道埃及文明,它在几千年前非常发达,创造了金字塔和各种灿烂的文化。但是在发展了约2000年以后,它的文明消失了。位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也是一样,它辉煌一时,但是经过几百年也消失了。唯独中华文明没有消失,延续至今。

  中国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到了5000年以后的今天,有很多实物证据证明了有些神话传说,特别是三皇五帝以后的故事都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考古工作者就是要用发掘出来的实物来证明这一段历史。

timg (1)

  从“满天星斗”到“花团锦簇”

  在古代中国,也就是在传说时代以后,在中国版图内发展起来很多部落人群,大体上以黄河流域中游为中心,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南这个区域为中心。周边从西北、甘肃、青海,到东北的辽宁、吉林,到南方的浙江和江苏,到四川盆地,围绕着黄河流域这个中心文明周边,形成了很多文明古国。

  像大家熟知的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陕西西安市东郊的半坡遗址、辽宁的红山等等都是这个时期,也就是距今5000年前后的古代王国。我们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它们:5000年以前,在中国大地上像满天星斗一样存在着很多古代的原始部落;到了5000年以后,也就是我们的文明形成期,则是一派“花团锦簇”的局面,因为除了中心的华夏文明以外,在它的周边有齐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等。

  很多科学家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做一两件事,我们这个团队也是这样。从2004年开始到2017年,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一个科技支撑项目,叫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的就是要建立有确切历史证据和文物证据的中国考古学的编年史,来补充我们文献记载和传说时代的不足。

  “从这里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辽宁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从上世纪70年代就逐渐发现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史前神殿“女神庙”,出土了女神像,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比如玉猪龙——像猪的头部、龙的身子,还有一些飞禽和动物形状的玉器。

  为什么我要特别说这个女神像和玉猪龙,还有这些玉器呢?因为它们的出现证明了在5000多年之前,这里有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的文明社会。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指出:“牛河梁遗址坛、庙、冢群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对神的崇拜,有龙的传说,还有对美的追求,当然也有贫富的差距,这就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的门槛。

  红山文化遗址出现了祭坛,它是用来祭祀祖先和对原始的山川、自然现象的崇拜,你看它的方形地基上边有圆形的祭坛,就和我们现在的天坛非常一致,代表天圆地方这么一个理念的传承。

  与红山文化遥遥相对,在淮河流域的安徽凌家滩,同样出现了神的形象、龙的形象、鹰鸟的形象。这种自然崇拜来自不同的族群,他们有的是对动物崇拜,有的是对飞鸟崇拜,也有对太阳崇拜。

  在凌家滩墓葬出土的文物当中,有玉板、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还有一件太阳纹的纹饰。大家可能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听得较多,凌家滩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它证明了淮河流域也是我们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区域。
 

本文标题: 杨林:中华文明从哪里来?通过考古我们寻找答案(一)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78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