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记忆”档案别样美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09 14:07:34  来源:合肥晚报
核心提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她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合肥市瑶海区,就拥有省、市、区级各项“非遗”近20项、“非遗”传承人十多人。在科技产品快速更新迭代的环境下,他们不忘初心,默默守护着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而又脆弱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res01_attpic_brief
郑书山创作的长6米宽3米巨幅吴山铁字《兰亭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她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合肥市瑶海区,就拥有省、市、区级各项“非遗”近20项、“非遗”传承人十多人。在科技产品快速更新迭代的环境下,他们不忘初心,默默守护着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而又脆弱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非遗”成为传统文化一大特色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而在合肥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截至2016年,我市共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87项市级非遗项目,162项区县级非遗项目。”瑶海区文化馆馆长张勇说,“而在这些非遗项目中,瑶海区就占有近20项。可以说,‘非遗’正成为瑶海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文化。”

  瑶海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吴山铁字、葫芦烙画、根雕、剪纸、面塑、泥塑、珍珠微雕、烟盒舞、张氏大洪拳、庐州灯谜、庐州蛋雕、庐州核雕、洪氏装裱、陶瓷雕刻等。“瑶海区的‘非遗’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自成几个特点,一是主要以传统手工艺术为主;二是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花卉古玩市场——裕丰花市,在这里汇聚着众多能人异士。”

  应该说,“非遗”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在张勇看来,为了体现非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同非遗、保护非遗。“因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

  精心守护的传统技艺

  走进瑶海区裕丰花市,姹紫嫣红、充满生命力的鲜花和种类繁多、沉淀着时光气息的古玩交相辉映,让人不自觉地慢下来,静赏这美好风景。在张勇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省“非遗”——“吴山铁字”的传承人郑书山。郑书山从小跟随制作铁字的叔祖父学习传统书法,研究铁字书法及铁画艺术近三十年。我们看到,在他的工作室内,陈列着一幅幅刚劲浑厚,却又柔韧鲜活的铁字书法和铁画作品。

  郑书山向我们介绍,吴山铁字起源于长丰县吴山镇,是吸取剪纸、雕刻、雕塑、锻造等工艺之长,结合铁画、浮雕等制作工艺技巧,融多种工艺于一体的传统美术。铁字将纸墨书法中的提、按、顿、挫、干、枯、虚、实等技法及韵味通过锤与铁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将工艺提升到了艺术高度。

  一路走来,郑书山不满足于只做打造铁字的工匠,他致力于钻研铁字中的书法表现,将名家书法灵活地运用在铁字作品中,因此他的铁字书法作品不仅获得了多项全国大奖,而且得到国学大师冯其庸、科学家杨振宁和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孔晨等大家们的一致赞誉。“到目前我创作时间最长的一幅作品是《兰亭序》,它是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蓝本,纯手工冷锻的铁字书法。从前期准备到全部完工总共耗时八个月。因为太大,收藏单位安装时特地租用了一辆大型吊车,光安装费用就花了八千元。”说起自己的作品,郑书山语气中充满自豪。

  铁字书法是以铁为笔墨创作书法,与铁相关的还有葫芦烙画。葫芦烙画又被称作“火笔画”、“烫画”,是古代中国的珍稀画种,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艺术家以铁为笔,以火为墨,通过对温度和力度的掌握,运用娴熟的绘画技巧,在葫芦上烫出各种图案。再加上葫芦福禄、多子的寓意,因此一直以来很受人们喜欢。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的传承人郑小良,就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他的葫芦烙画,开创了微型烙画的先河,被誉为中华一绝。

  在郑小良的画廊里,摆放着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葫芦烙画工艺品。葫芦上的创作多为吉祥题材,如《八十七神仙图》、《五百罗汉》、《童趣图》等,触感光滑,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其中的两幅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幅是《五百罗汉》烙画,质地细腻的葫芦上,500个罗汉形象生动,浑然一体,完美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神韵;一幅是约一拇指长的袖珍型葫芦烙画,在这么小的葫芦上烙出生动形象的画作难度可想而知。“《五百罗汉》烙画耗时将近一年。而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葫芦在烙画前经过清洗、上色、晾干等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烙画可以保存好几百年。”郑小良的话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葫芦烙画的传奇。

  除了吴山铁字、葫芦烙画外,在裕丰花市里,还居住着瑶海区“非遗”根雕传承人张艺霖。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它巧藉天然,在艺术的雕琢中又融入了大自然的生命力。走进张艺霖的根雕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头特有的气味,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威武霸气的关羽,展翅高飞的雄鹰,一件件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根雕形象尽现眼前,惟妙惟肖,让人感慨生命转化的神奇。正如张勇所说,“这些不一样的‘非遗’表现形式,其实都蕴含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美好生活的传统文化内涵。”

res04_attpic_brief
气象万千的葫芦烙画

  让“记忆”档案“活”起来

  “众所周知,‘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失而不可复得,是‘记忆中的档案’。让‘非遗’千秋万代传下去,关键靠保护与传承。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两项工作。”张勇告诉我们。

  据张勇介绍,保护首先就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即收集整理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工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非遗’档案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等,并且是承载着将‘非遗’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实物,保存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其抢救和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也直接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成效。”

  据了解,为了让这些“非遗”得以很好的传承,瑶海区文化馆特地建有“非遗”传人工作室,常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馆讲解非遗知识、演示“非遗”技艺,并且手把手向大众传授入门的“非遗”制作技巧。这种“非遗小课堂”的设立,公众参与性强,通过这种互动及体验,大众更能感受到传统“非遗”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在全区小学内开设了“非遗”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非遗”文化,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喜爱。

 
标签: 非遗

本文标题: “非遗”传承:“记忆”档案别样美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83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