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华文明——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永不关门的博物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14 13:33:48  来源:三秦网
核心提示:载满人类文明的遗存、映射灿烂文化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延续历史的传承,更承载着许多人儿时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的记忆。

  载满人类文明的遗存、映射灿烂文化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延续历史的传承,更承载着许多人儿时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的记忆。365天,24小时,打造“永不关门”的博物馆不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在互联网时代,站在“云端”参观博物馆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如今,在“互联网+”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那么,拥有“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美誉的陕西,是如何构建智慧博物馆,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如何在藏品、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筑起一道桥梁,将更多成果呈现给受众?


  搭建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


  博物馆是独特的文化载体,是理解过去,思考当下,启迪未来的文化空间。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以人、物、数据动态多元交互传播为核心,能穿越时空的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实现了博物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专家、西安动力无限科技集团董事长赵中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互联网+”代表了时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博物馆数字化无疑将改变的是博物馆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且这一改变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打造智慧博物馆首先就要树立‘智慧服务’的理念,主要针对公众服务需求,以多维展现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赵中南说,陕西博物馆数量已达270座,不仅在网站建设上有很大需求,而且在网站提档升级方面渴望有实力的互联网服务机构。据了解,作为在互联网领域颇有建树的企业,动力无限拥有300多个商务团队、100多个策划设计团队、50多个程序团队、100多个专业网编客服团队,从最初建站到网站上线,再到网站效果追踪,—直到网站后期维护,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多对一服务,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用责任与担当捍卫每一位选择、信任“动力无限”的客户。


  赵中南认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应借助互联网的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等把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物理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把管理从二次元上升到三次元,为用户创造“沉浸式”的体验。“现今,VR技术结合穿戴式设备,已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关键热点,引领第四代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赵中南说,VR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可以为博物馆提供高性价比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文物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承载量,让博物馆不受实体场馆的限制,走进其他公共场所,甚至走向亿万家庭。

timg (2)


  让博物馆“飞上云端”


  20多年前,数字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才刚刚起步,而今,在我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努力开拓数字化展示和服务的平台。各大博物馆的网站日臻完善,除了展览信息、导览服务、门票预订等基本功能外,虚拟浏览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轻松游历博物馆。陕西数字博物馆是这方面的翘楚,游客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够在网上免费参观陕西省内百余座博物馆。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想要的信息,需要不停地尝试、变换输入内容,或浏览很多重复无用的词条。海量数据让我们感到兴奋之余,还有无所适从。在文物博物馆界,也出现了被数据淹没的威胁:文物及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安保消防系统、网上虚拟展示系统、专家及公众等,时刻都在产生着新的数据。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平台,这些数据绝大部分沦为信息孤岛或垃圾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虽然陕西数字博物馆的成功上线运行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陕西的一些博物馆也开启了馆区WIFI和手机APP导览,启动了二维码创意活动项目,增强了体验性。但海量的数据无法处理应用、官方网站形式单一等等状况依然存在。当下,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如何让文物在互联网上真正“活起来”,仍是让众多博物馆专家苦思冥想的问题。


  赵中南认为,如今,互联网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博物馆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从硬件投入转向服务理念提升和内容建设。也就是说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但也要意识到我们不是技术秀,必须做好内容建设。

 
标签: 博物馆

本文标题: 互联网+中华文明——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永不关门的博物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290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