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的正仓院展,对全世界的文化界人士来说,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所谓正仓院展,就是展示正仓院里的文物。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是日本在八世纪中叶所建的一所珍藏皇家宝物的仓库。
正仓院共收藏文物九千余件,其中有数百件盛唐时期从中国漂洋过海到达日本的艺术珍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世上仅存的孤品,即便是日本本土的制品,也带有浓郁的盛唐风格,可以说,正仓院是一座盛唐的艺术宝库。
正仓院共收藏文物九千余件,其中有数百件盛唐时期从中国漂洋过海到达日本的艺术珍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世上仅存的孤品,即便是日本本土的制品,也带有浓郁的盛唐风格,可以说,正仓院是一座盛唐的艺术宝库。
极具西域特色的唐代“羊木臈缬屏风”
从1946年开始,正仓院的文物会在每年秋季向世人展出,如今已是第69回了。为了保护高古文物,正仓院展的时间不长,每次只有半个月,今年的展出时期为10月28日至11月13日,展出宝物共58件(基本上每次都展六十件上下,展出一次之后十年不再展示),系统展示了正仓院北、中、南三仓的文物全貌,其中既有反映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样貌的日用品,也有皇家秘藏的绝世珍品,是了解古代文化的绝佳去处。
第六十九回正仓院展示的文物品种各异,有几件本来就是皇室珍宝,也有一些东西本来相对常见,但是过了一千年就只剩这里有了。皇室收藏的北仓文物,这次展出了十件,其中有一件著名的宝物叫“羊木臈缬屏风”。臈缬是蜡染在唐代时的说法,所以应该称之为羊木蜡染屏风。正仓院原有蜡染屏风十面,有四面流传至今,其中以羊木蜡染屏风最为精美。
这个屏风高1.63米,染成黄色后上蜡,然后再染红色,这样上蜡的部分就形成了图案:一株大树下站着一只卷角羊,羊身上有几何形图案。这个屏风不光工艺精美,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例证。根据屏风上的墨书记录,这个屏风是751年之后在日本制作的,然而上面的卷角羊原产于伊朗,当时的日本人是不可能见到的,那这个屏风是怎么设计的呢?很显然,中间的关键环节就是中国唐朝。
笔者在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古城撒马尔罕,去过一处名叫Afrasiyab的遗址,那里有很多相当于唐时期的壁画。撒马尔罕古称康国,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属国,遗址壁画里国王穿的就是唐代的衣冠。在这个遗址的壁画里,笔者见到过和正仓院羊木蜡染屏风上几乎一模一样的卷角羊,连身上几何纹都是一样的。卷角羊漂洋过海的第一步,是康国居民粟特人的经商活动。粟特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生意从地中海一直做到太平洋,唐代盛行胡风,中亚西亚的艺术在长安洛阳大行其道,就是粟特人的功劳。
羊木蜡染屏风上除了卷角羊之外,还有非常中国式的山岳和树木图案,说明其原图的设计应该是在唐朝完成的。喜欢胡风的唐人把卷角羊纳入了屏风的设计(当时叫粉本),再由日本的遣唐使将其带回本国。日本奈良时代的国策,是完全原样拷贝唐代的一切,所以他们严格按照唐人的设计和工艺做出了屏风,连“臈缬”这个唐代名字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羊木蜡染屏风,虽然是日本制作的珍品,但反映出来的还是唐代的西域风情。
正仓院的中仓本次也出展了一件经典的丝路文物,那就是绿琉璃十二曲长杯。这是一件椭圆形的绿色玻璃杯,样子更类似于碗,高5厘米,长22.5厘米,杯口做十二曲波纹状,杯身上刻有兔子和植物的纹样。这种长杯是东欧和西亚盛行的酒杯,丝路沿线都有出土,中国西安何家村的唐代宝藏里就出土过玉制的八曲长杯,大概也是粟特人带来的西域风俗。
从玻璃中的含铅比率来看,这个绿琉璃十二曲长杯是在中国制造的,之所以会发绿,是因为里面含铜量很高。估计和其他的正仓院唐代珍品一样,这个绿琉璃十二曲长杯是被遣唐使带回本国的,但可惜的是,古时候的人一般不会记录物品的来源和传承,所以具体的流传情况就不清楚了。
第六十九回正仓院展上有一件南仓的珍宝“金铜水瓶”,在日本完全没有与之类似的物品,大概也是从唐朝传入的,但流传情况无从考证。金铜水瓶是个铜壶,它通高19厘米,壶嘴却有21.7厘米,壶嘴上是一个凤凰头,壶身和凤凰头都有明显的唐代色彩。这种壶嘴超长的壶在中国还能见到,那就是茶艺表演里常见的四川长嘴壶。四川长嘴壶起源于何时何地,没有确切的文献证载,在南宋的古画上就能看到类似的长嘴茶壶,可见其传承非常悠久。笔者推测,这种长嘴壶可能最早出现于中原内地,是佛教法器,日本遣唐使将其带回日本,可能还在东大寺法会上使用过,然后作为佛教用具在正仓院的南仓收藏至今。而在当时的中国,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入蜀避难,长嘴壶进入了四川。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长嘴壶变成了茶艺表演,只有正仓院的金铜水瓶还保留着最古老的原样。当然,由于没有确实的历史记载,这也只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