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窑,顾名思义,用来烧炭的一个设备。窑的形式、构造种类很多,有就地挖掘,以泥土为材料筑造的,也有用石头砌成的;有单窑,也有连窑的。
隆化县历史悠久,以自然生态水源涵养地,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地而闻名。殊不知,在该县多个村庄的深山中,还藏着多个古炭窑遗址。
日前,我市文物保护员徐寒冰和几名文物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历时两年时间在该县隆化镇十二挠海村、哑巴店村,韩麻营镇平房村,汤头沟镇凤凰岭村,章吉营乡杨树沟门村,荒地乡二沟门村等地发现124个古炭窑遗址。
据了解,这些古炭窑群遗址年代久远,种类繁多,产量很大,主要分布在古县城周边交通便利、森林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的村落山上或沟里。
1
11月15日,在徐寒冰的带领下,记者从隆化县城出发,车行约80公里,来到隆化县十二挠海村。该村位于隆化县城的西南,整个村庄坐落于山坳之中,四面环山,红瓦红砖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依次向山里排开。
古炭窑一般建在山腰或沟里,临河而筑。进山的道路由于被夏季雨水冲刷,已经和河道混为一体,沿着河道砂石路前行,一座古炭窑遗址慢慢呈现在眼前。
该古炭窑是一座土窑,其大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宽大,窑口杂草丛生。记者爬上山坡,站在该古炭窑窑口,可清晰地看到它的全貌:窑口长约1.5米,深约2米,窑床上还存有少量木炭,窑顶成拱状,排烟道保存较为完好。
“从规格上看有大窑和小窑两种,大窑长约6米,高约1.3米左右,能烧800-1000多斤左右的炭;小窑长约3-4米,高1米左右,能烧300-600多斤炭。”随行的一位村民介绍,该处炭窑仅算是普通百姓人家的一个小炭窑。
“古炭窑的结构包括了窑床、窑门、窑墙、烟筒,进风口等部分。目前已发现的古炭窑遗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石头砌的炭窑,以荒地乡、章吉营乡、汤头沟镇最多,有20多个;第二种是土炭窑,荒地乡、隆化镇等6个村最多,有90多个。”徐寒冰说,从土炭窑窑口坍塌的泥土层就可以看出,这座土炭窑一定有着辉煌的历史。
登高而望,一座座古窑分布在山中,遥想当年百余个古炭窑一起点火,该是何等的壮观与不凡。据随行的村民介绍,虽然今日早已不需要用木炭取暖,但烧炭的手艺依然鲜活地存在,村里的长辈们还会不时地提起。据村里的老人介绍,1949年以前,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炭窑,年年烧炭。
“在荒地乡二沟门村发现26个古炭窑遗址。据考察,该处是炭窑遗址分布较多的地方。”回程的路上,徐寒冰讲述着该县古炭窑遗址的位置。
该村的古炭窑主要分布在荒地乡二沟里,祖辈们主要靠烧炭添补家用。为祈求自家能烧出一窑好炭,每家的炭窑窑门都贴着“山神保佑,一切平安”的对联。
据荒地乡二沟门村最后一个烧炭者92岁的老人刘彦介绍,凡是有黄土和较平缓的山坡都有祖传窑址,年代不详,祖辈春种秋收,冬季烧炭,一直延续到1949年。百姓烧完木炭,便结队赶到50华里外的西十字街市场出售。
西十字街市场位于隆化县内,据西十字街居民介绍,古时的十字街是一个较为繁华之地,街里有烧饼铺、油条铺、铁匠铺等,各个商铺都大量使用木炭。此外,街里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冬季用火盆装炭取暖,而且几乎家家都吃火锅。
村里耕地面积小,而且山地多,平地少,每年秋收的粮食省吃俭用也只够过冬,到了来年开春,如果家里没有其它收入的话,一家人只能饿肚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智慧的百姓不会一直坐等挨饿。
街里居民需要大量木炭,百姓也想把自家的木炭卖个好价钱,以贴补家用,他们决定去十字街里卖炭。百姓们挑着木炭从凌晨一两点出发,经过五沟、庙梁、石庙、回脸沟、土窑子沟、水泉等地,翻山越岭地走上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每白炭千斤,准银十两五钱;黑炭千斤,准银三两三钱”。
2
“在章吉营乡发现了4个古炭窑遗址,韩麻营镇平房村有3个古炭窑遗址,二道营、超梁沟、茅茨路、八台子、哑巴店、十二挠海6个村发现了83个古炭窑遗址……”在徐寒冰的记事本上,记载下了每个炭窑的位置、大小、现状等。他认为,经调查,在隆化县发现的古炭窑群遗址大概属于辽、金时期,对还原古代隆化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考古意义。
经调查,隆化古炭窑烧炭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从种类来看有黑炭和白炭之分。隆化的黑炭烧制工艺就是建一个密封的炭窑,土窑或石窑均可,但密封要好,保证整个炭窑没有空气进入,燃烧几天后,就把进风口和烟筒封上,隆化的老炭工管这叫作“焖窑”,大约经过两三天时间,这个时候进入木炭的炭化期,冷却后就可以出炭,出来的炭便是黑炭。
隆化古炭窑的白炭工艺,是不用“焖窑”的,把烧好的木炭立刻出炉,把炙热的木炭从炭窑里取出来后与空气接触,利用热解生成的挥发物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进行精炼,之后再用土覆盖冷却,这样木炭硬度高,木炭表面附有残留的白色成分,所以叫白炭,白炭在窑外又燃烧一次,白炭比黑炭轻,价格也比黑炭贵。
白炭在古代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煤、电等能源时,白炭则因其硬度大、耐烧、火候硬等特性,是当时用来冶炼铜铁金属,制作铜器、铁器,维修农机具的最好能源。白炭曾被广泛使用,古时没有动力机械,耕种靠犁杖,犁杖上的铁铧尖,用坏后需要把碎铁用白炭熔化,再浇在放有模具的铧尖上衔接、锻造。据考证,在隆化地区,金元时期锻铁制品很多,包括了农具、工具、兵器、刑具和各种生活用品。曾在隆化出土的铁犁铧中,有一件在正面铸有阴刻的“兴安”二字,元代兴安县,即是今隆化县城。
3
木炭,北方地区多用来取暖,然而在承德隆化域内,如果仅仅用于取暖,怎么会建造如此多的炭窑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徐寒冰解释说,木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也非常大。
北方冬季寒冷而且漫长,百姓只能采用烧柴烧炭取暖,清朝时期还曾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机构叫“惜薪司”,是专管供应宫廷内薪炭的机构。据调查,隆化镇十二挠海村、荒地乡二沟门村部分炭窑都建在清代。
除了用于取暖,木炭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用于墓葬。古人下葬时,要把大量的木炭埋葬在棺椁周围,利用木炭的干燥属性来防潮吸湿,以保障棺椁、随葬品和墓主人能长久保存。积炭防腐设施,多是上层社会才有权使用,借以象征身份地位,绝不是一般的百姓人家随便能用的。
“隆化县尹家营满族乡孙志沟村北墓群中,以木炭、柏木为椁室壁;在隆化镇头道营村发现的几座辽代古墓也用炭填充椁外壁……”徐寒冰说,这些考古发现,说明辽代时期隆化制炭业已经很发达了。
据了解,隆化县地处河北燕山北麓,是北魏、辽、金、元四代州城,明初被废,被蒙古人称为“博洛河屯”,是一座延续1500多年、历经四朝的古代州城。元、明、清时期,在隆化地区也有大量驻军防御外敌,维护秩序。作为军事重地,需要生产武器弹药,木炭是制作火药的重要原料。
“据资料记载,1982年在隆化镇兴州故城内,发现了一处铁器熔铸遗址,熔炉用青砖砌成,内壁有很厚的焦结物,附近还有许多碎铁块与木炭混合而未完全熔化的焦结块等。”徐寒冰说,这些都和木炭、古炭窑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