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文物收藏价值如何衡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29 10:53:26  来源:收藏快报
核心提示:苏轼《次韵徐积》中说:“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台。”
  苏轼《次韵徐积》中说:“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台。”所谓的槐市,典故相传是西汉长安绿茵浓密的槐树林中读书人聚会、贸易、互易互市之所,也是中国书籍售卖的早期场所。后来随着太学的解散,槐市随之消失。然而,在日后天地悠长的岁月中,图书市场以“书林”“书局”等名目活跃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

BZAK-fypceiq5669914

  藏书是民族的血脉

  如果说“书的前半生”是写书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认识和思考的凝华,那么“书的后半生”就脱离作者,成了读书人和藏书人的事情。书籍一旦流转,不管是抄本还是印本,就不再只是个人的感知,而化身千百,成了知识传播的过程,成了社会的力量。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书籍稍有不慎就会失传。笔者曾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多年,坦承国图真正够善本级别的书籍仅有两万种,其中还有许多是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剔除这一因素,真正具有文献价值的古籍不足五千种,远不能涵盖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浩瀚文献。《韩非子》《管子》《荀子》引用许多如今已不可见的书,甚至连名列“六经”的《乐经》也敻不可见。《尚书》亦如此,若无孔府鲁壁夹层中的藏书,也在焚书坑儒中失传了,而因传承中的断裂,《尚书》重现后引发的今古文之争扰攘了近两千年。

  书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典,是法制与人文精神之所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书籍都是最早的收藏品类之一,而且也被供奉得最高。亚里士多德讲世界七大奇迹,其一就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考古发现两河流域的档案馆或图书馆,保留大量楔形文字文献;考古发现死海地区古代以色列文明的羊皮书……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间,书籍已经成为各地文明的共同收藏。

  藏书是民族的血脉,书籍会告诉你从哪里来。当然,考古发现也会告诉你从哪里来,但那是被动、无意识、必须通过科学分析才能知道的,但书籍却主动而有意识地告诉你,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天禄琳琅的流转故事

  除了其本身具有的价值,一部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历许多故事,故事增添其文物价值。文物本身价值可用标杆去衡量,故事的价值却无法衡量。

  乾清宫东边的昭仁殿曾是乾隆皇帝的藏书重地,乾隆亲书匾额“天禄琳琅”。乾隆秉承了康熙以来的文化喜好,他的藏书精华基本都在天禄琳琅。乾隆六十年传位于嘉庆皇帝,嘉庆二年,乾清宫的小太监在处理炭火盆时引发大火,一路烧到天禄琳琅,里面的藏书均付之一炬,基本没有流传下来。

  其时乾隆仍在世,书一烧掉,嘉庆皇帝觉得脸上无光,召来大臣重建天禄琳琅。但大殿可以重建,古籍却不能再造。嘉庆下令在宫中四处翻找,重汇了几百部宋版书,堆到天禄琳琅。当时为了应付此事,将很多明版书、清版书冒充宋版混入其中。

  清朝灭亡后,逊帝溥仪偷书偷画,以赏赐溥杰方式将文物盗出宫,首先盗取的就是天禄琳琅里真真假假的宋版书。溥仪盗走这批书后来跟着他到了伪满洲国,1945年溥仪逃离长春时又陆续散出,其中一些到了一个高级将领手中。

  笔者一次拜访这位将领的后人,看到遗存下来的天禄琳琅藏书,当即判断这是当年嘉庆皇帝和他的臣子们混进宋版书里的清版书。但尽管版本、品相与当时其他通志堂刻本无甚区别,但因附加如此多的故事在里面,在拍卖市场上的价值翻了数十倍。附着在古籍上的文化故事已经让它发生了蜕变,甚至让它成为了重要文物。

  除了天禄琳琅,《槐市书话》里还有许多曲折动人的藏书故事,如顾氏过云楼藏书、陈寅恪先生藏书、劳权抄本《松雨轩集》、宋刻《五灯会元》、元抄本陶叔献辑《两汉策要》等。书籍本身会制造和创造精彩故事,但笔者并没有在这些传奇上肆意渲染,而是凭借严谨的历史训练和专业考证,不动声色地一一铺陈,并且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历史问题,数十年的心得最终汇聚成这本《槐市书话》。
 
标签: 历史 文物

本文标题: 古籍的文物收藏价值如何衡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11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