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活着”的文化传承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30 11:10: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从2003年开始举办,迄今为止已举办十三届。本届艺术节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其秉承前十三届艺术节的基础上对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和珍贵的民俗元素精华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从2003年开始举办,迄今为止已举办十三届。本届艺术节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其秉承前十三届艺术节的基础上对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和珍贵的民俗元素精华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郑宜平介绍道。


  29日,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中最为重要的“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结束全部比赛环节,蒙古族28个部落的唯美绚丽的服装服饰再一次绽放国际舞台,更传承着整个蒙古族‘活着’的历史文化。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形成巴尔虎、布里亚特、额鲁特、扎赉特、科尔沁等28个蒙古族部落不同服装服饰文化。


  呼伦贝尔代表队领队包艳梅向记者介绍道,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


  百年来,蒙古族用穿在身上的艺术续写着该民族28个原始部落的文化,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


  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历史文化,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举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历经13年,从首届的18支代表队、300余名演员,到如今的149支代表队、1300余名演员参加;从以内蒙古当地为主的“小规模”到新疆、吉林、甘肃、北京、青海、云南,甚至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国内外共同参与的“国际规模”,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成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和珍贵民俗元素精华的平台。

timg (1)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代表队模特娜赤雅克一边介绍着她身上的服装,一边说:“蒙古族服装服饰有很多部落的很多样式,我很喜欢吸取它们的精华来装点我的服装,这可能就是民族文化交流的成果吧。”


  资料显示,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中国国家民族民家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内蒙古当地政府开展蒙古族服饰的抢救保护工程,经过4年多时间的调查,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共抢救性制作了内蒙古现存28个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饰和34组头饰,并已全部移交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永久性藏品。


  本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评委会主任兰英向记者介绍道,中国首部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服饰》已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该系列标准将标准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基本元素进行准确、真实的保存。


  参赛代表刘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艺术节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同国内外蒙古族服装服饰设计师和参赛者共同探讨穿在身上的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标签: 文化

本文标题: 蒙古族“活着”的文化传承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13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