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去国外考古?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01 14:3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核心提示:考古是一项特殊的文化事业,以发掘的实物为证帮助人们认知历史。通过近百年的奋斗,中国考古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工作相对充分,但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
  考古是一项特殊的文化事业,以发掘的实物为证帮助人们认知历史。通过近百年的奋斗,中国考古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工作相对充分,但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因此,开展国外考古是学科发展的表现,也是学科更上一层楼的必然要求。开展国外考古是了解世界历史和现状的捷径,也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但考古发掘、保护和展示需要长期实践经验、技术和智力的积累,需要人力和物力的不断投入。所以考古走出国门是中国日益强盛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考古走向世界,有助于文明互鉴。每个国家的现实和未来一定植根于她的过去,因此,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性,中国也不例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吸纳普遍性经验,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智慧。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认识你自己!”这成了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哲学命题。

timg (3)

  如何认识中国的独特性呢?地球上的文明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道路各有千秋,这些他者的历史和文明就是认识中国的参照系。要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把她放到全球不同的文明中进行比较研究,就会更加清晰,这就是文明互鉴带来的益处。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中国考古具有中国的特色和中国的善意。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源远流长,曾经长期领跑世界,但也有落后挨打的经历。因此,中国考古走出去,一定会通过中国学者的视角,谦逊仁厚,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阐释中国的观点,并通过中国考古的力量,为当地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利用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中国开展国外考古是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在全世界引起极大的共鸣,最近被写入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中。“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之一,是对人类命运有全面、充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谁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了解得更多,谁认识得更深刻,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出世人认同和追随的理念,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正在期待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更加积极作为,起到引领者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对世界的客观了解和认识是必要条件,其中决定世界现状的历史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考古工作,深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之脉和文化之根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timg (5)

  近代以来,欧洲列强在向世界扩张的过程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背后,一般都有国家力量支持的考古队伍的跟进和配合。中国新疆早期的考古史集中体现了列强争夺中亚控制权、掠夺历史文化资源的战略部署。东亚的日本亦然,日本考古队在世界各地的身影至今无处不在。他们大量译介世界各地区考古的最新成果,不断编撰《世界美术史全集》,作为国民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在国外开展的早期考古工作因其动机不纯而对遗产所在国产生非常负面的后果,但在客观上极大地提升了世人对全球历史的认识,其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全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国考古学家如果能持续走出去,到世界各个区域进行发掘、研究第一手资料,零距离地了解世界历史和文化,同时如切片一样自上而下、从城市到乡村接触了解世界各地的现实社会,我们将更能获得具有全球视野的眼光和智慧,能大大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亲和力。通过公众考古等途径,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国人,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考古正在走向世界,为加强中国学者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贡献中国的发现与观点、树立文化大国形象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中国考古要面向世界,在世界历史深厚、人文价值独特的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开展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考古学的智慧。
 
标签: 考古

本文标题: 我们为何要去国外考古?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1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