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故事——关于吻兽的来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2-01 07:17:13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殿阁大学士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其包含的内涵与神韵更是为世人所惊叹,不管建筑构造还是其丰厚的建筑方式都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其包含的内涵与神韵更是为世人所惊叹,不管建筑构造还是其丰厚的建筑方式都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但是到了今天当我们看到古代建筑的时分,所能想到的仅仅是:它是一座老房子,有些年头了,上面的装饰物很漂亮,很有意义诸如此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理解本人建筑文化,理解其方式的意义以及所映射出的文化背景,当我们看到太和殿正吻的时分我们应该晓得,屋脊兽的来历以及其方式意义。



  关于吻兽的来历


  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源和文化开端的意味;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发奋、一往无前和所向无敌、无所畏惧的肉体,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意味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协助避邪除祟,协助打败自然灾祸(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这是龙的驾驭差遣),给人们带来不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能够说,文化触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而,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特别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呈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拟完备了。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能够驱赶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安全,并可冀求饥寒交迫、人丁兴隆。为此,不管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现宅主的职权和位置。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步构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能够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化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呈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加,清时已很普遍,外表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圆满,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吻兽的运用也逐步构成较严厉的定制和比拟紧密的格局。


  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吻的形象呢传说是龙王的九子之一,名字叫鸱(吃)。鸱吻(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瞭望,常饰于正脊上,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能够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灾人祸,战火不时,饥馑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而派出了本人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雕虫小技。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本人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建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怒不可遏。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议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量,能驮万斤之物,假如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疑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议一同留在人世,但赌咒永不现真身。朱棣固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懊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前车之鉴,便让九子各司一职,传播千古。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假如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寓居和处置日常政务的乾清宫,位置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寓居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构造,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意味着消灾灭祸,绝处逢生,剪除邪恶、掌管公允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愈加宏伟壮观,华丽堂皇,充溢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原本极无趣蠢笨的实践局部,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在天安门屋顶上东有吻兽10个,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听说是为了避免它逃走,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等。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兴趣。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防止火灾。



  除其主要作用是装饰,反映等级,避邪之外,吻兽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加固作用,为了使吻兽固定,它必需用很长的钉子与屋脊相连,这样做就加固了屋脊,从而也加固了殿顶。说完了屋脊上的走兽,如今来说说“悬鱼惹草”的来历所谓悬鱼就是大家看到的下面的图片局部。


  这个是少数民族的解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悬鱼',就是以鱼作为意味物实行生殖崇拜留存于民居建筑上的一种笼统化表现。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多以二层楼房为主,庭院式平面组合,房屋内向院子,因而,山墙及后墙--特别是山墙,便成为丽江一带纳酉族传统民居外貌特征的主要反映。


  为利于抗震以及增加墙面向上的指向性和房屋框架的稳定性,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民居悬山式山墙砌体多采用'见尺收分'做法,渐上向里稍微倾斜,上小下大,呈梯外形。墙体很少自下而上全部运用砌体,常见的是上部为板枋隔断;山墙砌体与叠梁式山尖由'麻雀台'分界,以此突破墙体呆板单调的外观。尖山檩条悬出较长,挑出长度多在1米左右。为防悬挑的檩条挂枋端头直纹截面漂雨受潮易腐,多以宽大的封檐裙板即搏风板隔绝防护,两板中缝,用垂长的'悬鱼'压盖。压盖封檐裙板中缝的'悬鱼',不只具有固定封檐裙板、维护悬挑檩头之功用,而且还是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外部独具特征的装饰。


  封檐裙板正中垂悬的'悬鱼',长度多在0.8-1米左右,根本方式为直线和孤线,普通着重外部轮廓的大方,也有的略加雕饰。近年新建的民居中,有的还垂有连体鱼形的。较大的悬挑出檐和厚实的封檐裙板曾经构成了纳西族传统民居外观轻盈飘逸的特征,而微呈弧线的封檐裙板和质朴无华的垂挂'悬鱼'在阳光照射下投于山尖上的阴影.更使得悬挑显得深遂、素雅而更富于装饰效果,充沛显现其特征,从而成为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民居辨别于大理一带传统民居的明显标志之一。


  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压盖封檐裙板中缝的'悬鱼',除了具有固定封檐裙板、维护悬挑檩头之功用以及富有独具特征的装饰效果,同时,更深深蕴涵着纳西民族对种族繁衍的热切祈望,蕴涵着纳西民族以鱼意味配偶、情侣、生殖、繁衍的生殖崇拜的信仰观念。


 

本文标题: 古建筑的故事——关于吻兽的来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