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文艺回归生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17 14:28:08  来源:光明日报
核心提示:近日,我与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一场座谈。在交流中,国际专家感慨,自己先后在中国进行了十余年关于传统工艺的田野调研,这五年,尤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
  近日,我与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一场座谈。在交流中,国际专家感慨,自己先后在中国进行了十余年关于传统工艺的田野调研,这五年,尤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他们认为,中国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觉度在提升,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文化的自信力和影响力无处不在。

  民间文艺不像精英文艺那样有相对完备的发展机制和空间,它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是劳动者自己的歌唱,是一个民族对美的集体记忆和创造,所以当社会文化转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带来冲击时,不少民间文艺样式从生活的舞台走向了边缘,甚至断档零落,音韵不再。在抢救和保护的同时,如何在生活里积蓄民间文艺的活力并以民间文艺来丰富和涵养今天的生活,是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问题有了重大改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阐发唤起了全社会对乡村文明的记忆,深化了对民间文化之根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指引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明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存在的意义,使历史和传统成为文化延续下去的根与种子。由此,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性局面得以开拓。我们在广东湛江进行年例调研时,就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家族的维系、对国家的依靠、对传统乡约民俗的认同和传承,民间习俗凸显了祈望吉祥、歌颂善良、乐享团圆的主题,体现了有家、有国、有情怀的民间文化氛围。此外,广大农村的手工艺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有了文化自信,民间文艺保护住了,老百姓增收致富,获得了幸福感。

  民间文艺工作既要扎根人民和生活,让民间文艺回归民间,更要由表及里,把握民间艺术文化里超越小我而求大同的无私精神、勤奋耕耘劳者自歌的踏实态度,以及向善向美的热情和生活动力--从文化样式到文化精神,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五年的工作情况看,在“我们的节日”活动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传统节日的民俗传承和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不少沉寂已久、濒临消亡的地域性节庆礼仪和二十四节气习俗等重新回归民众的视野和生活。特别是在传统节日的重要发源地、流传地,在节日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广泛的地区,在边疆或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姿多彩、具有时代风貌的节庆活动成为文化纽带。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正在全面展开,目标是编辑出版全民族代代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此外,《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已经启动,将全面系统地辑录我国民间工艺,发掘阐释有关工艺思想,填补我国民间工艺集成的空白。

  可以说,民间文艺来自民间,它既是民间文化生态的晴雨表,也是民族文化创造的内驱力,不仅表征我们的文化形象、文化气象,也发挥着认同与凝聚的纽带作用。民间文艺不能仅仅留存于博物馆或特定的展演活动中,还要在生活的常态里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中续写生活文脉,复兴中华美学精神,激发民族文化的新的创造力。

  (作者:潘鲁生,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本文标题: 让民间文艺回归生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35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