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考古发现串起三个文化带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17 13:43:58  来源:北京晨报
核心提示:远处工作人员拍摄的地方就是留存了三百余年的卵石小路。近处的剖面可看出地基之厚,体现出当年皇家建筑的精益求精。
  远处工作人员拍摄的地方就是留存了三百余年的卵石小路。近处的剖面可看出地基之厚,体现出当年皇家建筑的精益求精。

  绿网覆盖的地方就是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昨天公布了今年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的七大重要发现,包括:城市副中心发掘的大量战国至清代墓葬,路县古城发掘的形制多样的汉代水井,新机场考古发现的清代家族墓,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发现的清代建筑基址等。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今年,北京市共开展考古勘探183项,勘探总面积达2206万平方米,相当于3090个足球场;考古发掘67项,发掘面积66000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3000座、窑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条。出土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金器、玉器等。

考古2
  现场探访

  清帝踩过的卵石小路还在

  昨天,北京晨报记者来到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还能看到码头、石桥、小石子路、河道的痕迹,历经沧桑的石头们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供现代的人们遥想此地紫碧山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的当年风姿。

  “圆明园是根据中国版图来设计的,福海代表了东海,那么在最西北隅的紫碧山房,实际上代表了昆仑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紫碧山房遗址位于圆明园最西北隅,始建于雍正时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圆明园废弃之后,曾有老百姓进园子在此遗址上生活。“我们发掘时,从断面上可以判断,这个地方至少有三拨老百姓生活过”,张中华指着紫碧山房的一处遗址说,“老百姓盖房子,有用青砖的,也有用建国后的红砖。我们在发掘时发现地面是红色的,可以判断这里盖过厨房。”

  紫碧山房的建筑虽然面积小,但地基却非常“厚”。张中华说,除湖中建筑澄素楼外,紫碧山房的建筑遗迹均修建于三合土夯筑的“满堂红基础”之上,体现了清代皇家建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指着一处遗址告诉记者,虽然这个房间的面积很小,室内基础却有将近两米厚,再往下还有整个“满堂红基础”,底下的地基还很深。“通过这个剖面,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皇家建筑的精益求精,以及当时皇家建筑追责制的严格。”

  一方面,圆明园建筑体现了皇家建筑的造工与实力,另一方面,圆明园建筑处处能窥见对自然朴素生活的追求。至今,在紫碧山房遗址还留存着一条卵石小路,是三百年前清帝曾经惬意踩过的路。“故宫太庄严肃穆了,圆明园的景色自然且随意,所以皇帝更愿意待在圆明园而非故宫。”张中华说。

  在河道里,能看到有方形码头,也有半圆形码头。“皇帝的船到了这儿之后停靠,随行人员的船也需要有停靠的地方,半圆形码头就是这个用途。”张中华说。

  考古资料可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张中华说,他们的考古发现有与文献资料不一样的地方--在样式雷图档上,宫门南侧、东侧均临水,但从发掘情况看,宫门东侧为陆地,未发现河道堆积;考古还发现了山体拦土墙、半圆形码头、排水道、石板路等不见于文献的遗迹现象,这些都丰富了圆明园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考古22

  马上就访

  七大考古发现串起三个文化带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表示,今年的七大考古新发现是建设“一城三带”的重要文化内容,擦亮了本市深藏在地下的文物遗产金名片,对于北京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通州副中心的考古发现,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大兴新机场、圆明园、房山河北镇等地的考古成果,为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发掘了新的内涵;延庆世园会处于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结合地带,发掘资料为研究历史上北京地区民族交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州八里桥明年内退役

  于平透露,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文物遗产,大运河保护规划已明确,通州八里桥将退役。“我们和北京市交通委、朝阳区政府配合,启动八里桥退役工作。新桥计划在明年年内完成建设,新桥建设完成后,八里桥将作为文物遗迹退役,从此弱化交通功能,和周边文化元素结合,实现八里桥的整体文物保护展示。”

  就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于平表示,明年将继续配合副中心建设,对于大运河上的古桥、古泊岸、运河古道、古码头等,积极跟进已制定的考古计划,积极保护发现的文物遗迹。

  2017年北京七大重要考古发现

  城市副中心:大量战国至清代墓葬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今年在A3-A11、B03-B13、D02综合管廊四标段、1号能源站等地块完成勘探25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3951平方米。保护战国至清代墓葬1023座、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余座。出土陶、瓷、石、铜器等各类文物,较重要的有战国墓葬、唐代潞城县丞艾演墓、辽代仿木结构墓等。

  路县古城:密集的汉代水井

  在路县古城城址南部,为配合高压线塔的迁移,发掘出汉代灰坑、水井、汉代道路、辽金时期窑址、唐代墓葬,出土的完整器物有卷云纹瓦当、陶罐、陶瓶、陶豆、陶釜、陶纺轮、陶璧、铜镞等。

  在路县古城的西南,为配合京唐高铁及城际联络线发掘了大量且密集的汉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别是水井的形制多样,在以往北京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有的水井里还发掘出了汲水的陶器。推断这里是两汉时期路县城外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区,与古城本身密切相关。

  新机场:清代家族墓

  在大兴区榆垡镇东庄营村东的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发掘清代墓葬228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圹木棺墓,分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迁葬墓四种埋葬形式,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银、铜簪,镯,指环等首饰及铜钱。

  墓葬分布密集,从埋葬形式和排列方式来看,该批墓葬中相邻集中分布的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整个墓区应为不同家族的分区墓地。该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世园会:魏晋家族墓

  为配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出土金、银、铜、陶、瓷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

  发现了两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魏晋时期家族墓,形制和规模在北京考古史上罕见。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样的铭文砖及银质龟钮“偏将军印章”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上谷侯氏”的发展及此地的军事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遗址中还出土了两盒唐代墓志,内容提及“儒州”、“儒价城”、“新妫州”等多处地名,为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圆明园如园遗址:清代皇家园林建筑基址

  如园遗址是近年来圆明园首座经过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的建筑景群,仿自江宁(今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发掘出宫门、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西花园等建筑遗迹及假山、甬路、湖泊等附属遗迹。出土文物主要有嘉庆御笔石刻、金砖、粉彩瓷砖、玉器、葫芦范等上千件。

  通过发掘,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发现的嘉庆皇帝御笔石刻印证了嘉庆重修如园的史实。泛红的地面、酥粉的金砖、断裂的石材,说明如园曾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

  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清代建筑基址

  紫碧山房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隅。发掘出值房、宫门、紫碧山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遗迹及码头、石桥、围墙、道路系统、河道、山体、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出土了瓷片、琉璃及石质建筑构件等少量文物。

  发掘确认了紫碧山房现存遗迹布局与乾隆全盛时期基本吻合,并发现下层可能属于雍正时期的遗存,为探讨该景区的修建历史提供了考古依据。

  房山河北镇:清代庄亲王园寝群

  在对房山区河北镇棚户区改造水泥二厂片区土地开发项目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清代地宫4座、房址8处、墙址14处、灶址2处。该遗址由南向北分别由碑亭、茶饭房(东、西分布)、宫门、享殿、地宫及周围园墙组成。结合考古发掘情况及文献资料分析判断,该遗址应属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家族园寝群。园寝群现有可基本确认墓主人身份及大致位置的有“前陵”硕塞、“后陵”博果铎、“西陵”允禄及“大立峪”载勋。

  本次发掘的清代园寝规模宏大,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清代亲王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具有较高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迄今用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组清代亲王园寝,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本文标题: 七大考古发现串起三个文化带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35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