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19 11:00:37  作者:北京市文物公司助理馆员
核心提示: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明代玉器在工艺上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接上篇宋元明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一)

  三、明代玉带钩

  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明代玉器在工艺上是粗犷与精细并存。民间用玉大多粗犷浑厚,不拘小节,精工者较少。由于民间用玉的数量较大,传世较多,导致后世一提明代玉器就称其为"粗大明",其实明代玉器不乏精品。

明代玉带钩

  在古代,玉带钩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更重要的还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文人雅玩的功用,这一点在明代表现更为突出。明代文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谈到带钩时认为,带钩是文房用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钩成为文人眼中的雅器之后,民间拥有的数量大增,因此我们至今还比较容易见到。明代历时270多年,带钩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的带钩,龙头平坦,上刻三条弧线表示额纹,面额由元代的宽额变得略窄;尾毛向上扬,末端向两边分成对称的两个卷云纹;龙眼圆凸,分布于蒜形鼻两侧,鼻下有唇,龙口微张,口内刻上下两排牙齿,嘴部钻一孔表合页形耳,从中期开始至明代晚期都很流行。龙首的眉毛由传统的上扬变成对称的阴刻线卷云纹。龙口较大,由原来的钻一孔变为延伸至嘴角线的大嘴,以后一直流行至明晚期,另外,螭背上的冰纹消失。带钩的整体造型变矮,钩身呈片状。

  明代中晚期的玉带钩依然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于:龙口不再钻孔,而是用嘴角线表示;钩背上的高浮雕蟠螭纹作匍匐状,螭首面部的各器官集中在脸的前端,给人以小脸的感觉;钩身呈厚片状,龙首与螭首间的距离很近,但明代的整体雕刻工艺变得粗糙简陋。这时还出现了嵌宝石的带钩。总体来说,龙带钩的个性化越来越小,无论从尺寸到造型,表现出格式化风格,那种高雅精美的神韵已经衰没下去。

  总之,明代玉带钩的鉴定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代龙带钩钩首比元代稍大,头形稍短,龙头微昂,前额稍隆起;2.从侧面看,龙颈稍狭窄,龙嘴都张口露齿;3.蟠螭开始站立于钩面,呈腾空之势。钩首龙头与钩面蟠螭的距离稍近;4.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花钮的现象。

  四、清代玉带钩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顶峰。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

清代玉带钩

  清代玉龙的用料较之以前的年代更加优良。其原因很简单,这与清代统治阶级崇玉、迷玉,帝王自喻真龙天子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康乾年代,政权稳定,版图辽阔,全国各地的玉料得以源源不断地提供需要,中国最好的玉料产地新疆和田和叶尔羌地区的玉矿,都得到了充分的开采和利用。其品种有色质俱佳的青玉、白玉、黄玉、墨玉等,尤其是滋润洁白的羊脂白玉的比例,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

  清代带钩以龙形为主,故至今仍被称为龙钩。清代因为距今较近,所以传世龙钩的数量最多。在造型上,龙钩依然以龙首、背上浮雕蟠螭纹为主流。随着人们服饰的变化,其功用基本上以把玩为目的,而不具有实用性了。这时的龙钩作为财富的象征、持有者品味的象征、拥有荣誉的象征(皇上赏赐)等,所具有的是制作龙钩材质的价值以及器物所承载的精神价值。为了使把玩者不落俗套,也为了当时习俗的需要,龙钩的制作在基本保持主题的前提下,又增加了一些细节的变化,体现了清代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时代特色,也使得清代的带钩比较容易与前代区分。

  清代龙钩的龙头由明代的平坦改为头额呈块状隆起,龙眼形同虾米眼前凸。明代的合页状耳改为棒状耳,并连成一线,如同一短棍。鼻尖上翘,鼻翼舒张,露角形鼻孔;口微张,口腔内刻龙舌,舌尖外露,腮上刻三条块状肌肉;额头出短双角,角间已无披发。钩背腾起一螭,螭首头额如板块形状隆起,眉、眼、鼻、须在脸部前边,额下出鬓三撮,前鬓下垂,左右两鬓交于肩膀,并均与钩体相连。螭耳作圆窝状高高突起,耳间生鬓,鬓顺身向后,以阴刻线表示。钩身以一大块薄厚均匀的条状板块做成,钩身下的钮柱更短。

  清代带钩不拘泥于传统风格,新的寓意内容被加了进去,出现了许多非龙首的带钩,如:凤首带钩、羊首带钩、马首带钩、如意首带钩等。带钩的材质也更加丰富,除了和田青玉、白玉之外,所见较多的是翡翠制作的,其中又有绿色翠或红色翡,或红绿巧色的带钩,还有少量用其他材料制成的,这与清代其他形制的艺术品一样,一种材料多种题材或多种材料一种题材的时代风格,也反映在带钩上面,使带钩更具有收藏和赏玩性。

  在鉴定清代玉带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龙带钩钩首龙头昂起更加明显,有种凶猛感,龙嘴的口部上下微倾斜;2.钩面腾空的蟠螭纹饰较图案化;3.清代晚期,蟠螭整个形象似乎很笨拙,无神韵;4.清代晚期所用玉料大不如清中早期。

  中国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在当今玉文化广泛深入发展的时候,人们对古代带钩的鉴赏,特别是玉带钩的鉴赏也是继承发展我国玉文化的一部分,学习鉴赏古代玉带钩,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以及精神品位的不断提升。
 
标签: 玉雕

本文标题: 宋元明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39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