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山西古代壁画展正在对外展出,“澎湃新闻”艺术版将陆续刊发关于古代壁画的系列寻访与解析文章,以飧读者。
事实上,墓室图像不是纯艺术作品,而是丧葬活动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逻辑,述说着对生命去向的关怀和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墓葬壁画形成不同阶段的特征及所蕴含的文化转型。从汉代的幽虚飘渺,到魏晋隋唐的礼仪庄重,再到宋元的世俗欢乐。尽力捕捉古人的心态,而最终回归到对生与死的认识。解读壁画,也是在解读中国思想史,探讨历史社会的演变。
人类对严死亡,恐惧又无法避免,因而产生了各种认识和处理方式。墓葬是生与死的对接,也是联系死者和生人的情感纽带,扑朔迷离又耐人寻味。它将抽象的生死观鲜活地展现,反映着人们在生与死两个世界的徘徊。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差别中,又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
中国古代的丧葬,有牢不可破的原则,即“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由于这一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人们把墓葬被称之为“阴宅”。“阴宅”包括建筑营造、壁画雕刻、随葬物品等,出现了既细致入微又奇幻丰富的创造,给死亡赋予了很多意义。了解了人们的生死观,不会感到墓葬阴森恐怖,那里虽是悲情的结尾,却是美妙故事的开始。
墓葬是“阴宅”,明确于棺椁葬法的出现。多重棺椁,除了安置尸骨的内棺,其他每重椁被设定了特殊的功能,置放不同类别的物品。大约在西汉中期以后、又开始用砖、石砌建墓葬,完成了“椁墓”到“室墓”的转变,“阴宅”的面貌更加明确。
“室墓”可以依山开凿,也能用砖石建造,模拟阳间住宅的情景。大型墓葬,各个墓室可分别比定为客厅、寝室、仓厨、柴房、厕所等。人们相信,死者会在华丽的“阴宅”里继续享乐,有限的人生终结后,永恒的岁月刚刚开始。
图1 河南偃师辛村新莽墓壁画 《宴乐图》
然而,建造试图再现阳间生活的墓葬,毕竟有设计、材料、环境上的局限,对死亡复杂的向往无法全部表现。于是,作为补充手段,便在墓中绘制壁画、雕刻图像、放置器物。而壁画图像,使难以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来展现的丧葬观念变得形象化。
在幽深黑暗的地底,通过图像表达对生与死的认识,从汉代到宋元经历了几次大变迁,体现出人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汉墓中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历史和想像,最突出的是天堂仙界的世界观和“三纲五常”的道德观。魏晋以后,宴饮、仪仗成为主流,极力表达墓主人的身份、展示威仪。晚唐到宋元,人们不想带着惆怅步入仙境,也不满足对礼制的追求,希望在死后的家园中仍有歌舞升平,试图将生前的生活和死后享乐融为一体。三次大调整,是从幻想到礼仪,再到现实的转变,其间的继承、抛弃、创新,是对生与死思考的更新,徘徊的矛盾中的理性的提升。
一
河南永城柿园西汉早期墓,判定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36至公元前118年之间,墓葬壁画中令人瞩目的是,墓室顶部有“四神云气图”。即青龙、朱雀、白虎、怪兽遨游天空,周边用云气等勾勒,气氛神秘。还有“绶带穿璧”,璧的圆形孔道,一般被解释为“天门”,暗喻墓主人穿过玉璧的孔道登临仙界。
图2 河南洛阳浅井头西汉墓壁画 《伏羲图》
汉代人的神仙思想很盛,很多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升天,体现这种意图的图像很多,江苏徐州铜山县洪楼村的画像石中有河伯(海神)、风神、执笏迎谒者、雷工、乘象者、雨师等的出行组合,也属天堂仙界之类的内容。
汉墓图像不仅要展示现实生活,还要表达人们的死后的理想追求,学者们将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的内容做过概括,认为主要是墓主仕宦经历、宴饮(图1)、生产活动、战争图等,或者分为神异、鉴戒、纪实和装饰四种,也被归纳为“幸福家园”“天界”和“仙境”三类。如果与后代的墓葬图像相比,最独特的是那些奇禽异兽、日月星辰(图2)、东王公、西王母(图3)、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图案。墓室装饰中,穹顶上有日月星辰永恒照耀,神仙异兽在墓壁云气中恣意遨游,都是当时的人们对死后处境的某些设想,可看作是这时墓葬壁画的主旋律,其寓意虽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都围绕着“神仙”“天界”和“仙境”展开。
图3 河南偃师辛村新莽墓壁画 《西王母凤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