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绝句百首》简注本
在书法学习研究中,一般人认为启功先生注重帖学,并不主张学习碑拓。有启功论书诗“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为证,作为这首绝句的点睛之笔“半生师笔不师刀”意思是写书法,要从古人的墨迹里来体会,如果是用刀刻出来的墨迹,那就是变了味儿的东西。所以不取法于刀,而取法于笔。这个观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启功先生书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论书绝句汇校本》(以下称《论书绝句》)首发,启功旧藏金石碑帖展也随着首发式一同开幕。《论书绝句》是启功先生自1935年起至1974年所作,是启功先生系统研究中国书法、评点历朝历代名家墨迹与碑帖、论述对书学观点的再认识的经典荟萃。
流失经年 失而复得
北师大出版集团启功项目组主任卫兵先生介绍,《论书绝句》的出版定位是一部诠释中国书法史的经典,一共收录了简注本、定稿本和注释本三个版本。这百首绝句,启功先生前前后后数易其稿,1982年时,启功先生因身体原因在家休养,就将几次修改的版本全部誊抄了一遍,这个版本就是定稿本,这里面没有一处修改的地方,用小楷写的非常精到、一气呵成。
这里还有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1982年,启功先生一位香港媒体的朋友拜访他,看到这个书稿,向启功先生借阅,并在媒体上连载。每登一首论书诗,启功先生就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注释配合刊载,这些注释是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稿纸写就的,这就是后来的注释本。后来定稿本与注释本遗失,在一次拍卖会中出现,被台湾的一位赵姓先生购得,并找人题签,过了几年又出现在拍场,这时被中国嘉德发现,嘉德找到启功先生来鉴定,流失经年,看到失而复得的书稿,启功先生非常激动,用自己的稿费以人民币17.6万元的价格委托嘉德购得。
帖学碑学 双管齐下
书家文人有写作类似论书绝句这方面内容的传统,启功先生的后人章正先生说及《论书绝句》的创作缘由,推测启功先生大抵是受到包世臣《论书十二绝句》的启发,在1935年作了20首,那时启功先生二十余岁,后80首为他50岁后陆续所作。此书自1985年开始即有出版,历次均有修订。此书附加启功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同稿本墨迹本,即是启功研究和书法研究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学习者临摹小楷的精研范本。
从这本书及这个启功先生的金石碑帖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启功先生的治学研究及书学理念。相比因为一句论书绝句而片面地看待启功先生只重视帖学而言,实际上启功先生的研究范围比我们平常了解的还要更加深广。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还有一句诗“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是论述从碑中寻求书法用笔的方法和规律。
启功先生生前最珍爱的碑帖收藏之一:明拓北魏《张猛龙碑》,他曾经为这部帖写了长跋,题了六首诗,都收在《启功丛稿》和《论书绝句》里,在学术史上非常有名。故宫博物院退休专家、中国书协理事金运昌先生解析启功先生喜爱此碑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张猛龙碑》有“魏碑之王”之称,启功先生曾作诗说“清颂碑流异代芳,真书天骨最开张。” 说的就是张猛龙清颂碑的骨骼是非常开张的,间架结构非常好。另一方面大多数魏碑都是纯用刀子刻出来的刀味儿,而《张猛龙碑》则开始尝试用刀来表现笔,启功先生打比喻说《张猛龙碑》就好像南北朝的诗人谢眺、庾信他们已经开始做格律的探讨,作诗的时候已经有格律的意思了,但是还不成熟、不严格,到了唐代诗人那里,格律诗就完全成熟了。但是完全成熟了,也有僵化的毛病,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说出了《张猛龙碑》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这是启功先生的独创。
书法家、诗人、鉴定家——大家启功
北师大出版集团启功项目组主任卫兵先生说,启功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诗人,他对古代的诗文声律研究很深,曾经还写过一部书《诗文声律论稿》。
同时启功先生还是鉴定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连起曾写过一篇文章《谈鉴定家的启功先生》专门论述启功先生鉴定方面的研究。王连起说,启功先生在碑帖鉴定方面跟市面上流行的一些讲碑帖鉴定的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大部分讲碑帖的书,来源于原来古玩行用的办法,就是背考据,背《校碑随笔》,一个碑,初拓什么字完好,宋拓保存多少字,南宋拓又怎么样,元朝拓又怎么样,明朝拓又怎么样,在背这些东西,这些固然重要,但作伪的人也能做得出来。现在讲碑帖的人,可以说能背《校碑随笔》,能背石花、泐痕就算是专家了,但启功先生与张伯英和李卿云二位先生对于碑帖的鉴定是一派,他们通过刻本可以断定原刻的是墨迹上石还是帖翻帖,墨迹上石是真迹还是伪迹,这才是真正研究碑帖的鉴定方法,这需要鉴定者不仅懂书法艺术、懂鉴定还要懂文史知识。